APP下载

浅谈幼儿教育与游戏精神

2015-10-21黄合颖

速读·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精神儿童游戏

黄合颖

摘 要:本文从幼儿教育中的童年展开,童年是什么,及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价值;说明游戏精神的两个特点,其一是创造性,其二是自由性;提出在游戏中释放出儿童追求美好的天性和动漫是一种较好的游戏教育资源;论述幼儿教育教学中游戏精神的缺失现象,指明儿童思维、语言、活动自由的缺失和儿童创造性的缺乏,及游戏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的极速发展;对于当代幼儿教育中的游戏精神缺失,提出游戏精神在幼儿教育中回归与重建的建议,从三个方面,一是幼儿教育应该始终充溢着游戏精神;二是最基本的实践路径,三是让游戏精神成为一种贯穿幼儿教育教学的灵魂。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精神

1 童年

童年是每个成年人曾经经历且必需的阶段。后来童年之所以会成为成年人纯真圣洁、欢乐自由的追忆情景,正是因为童年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孩童时代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正所谓“从小看大,三岁知老”,这正是说童年对一个人一生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童年以后的时光中,很多人都会缅怀起自己的童年时,都不觉流连忘返。童年有且唯有一次,不可復制,不能重来。

2 游戏精神

首先,游戏是能带给儿童幸福的,能满足儿童的需要,由儿童自主、自发、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活动;并不是由教师规定规范或在其导演下的,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的活动。真正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带给儿童无穷的快乐,对儿童养成良好个性,建构健全人格起到一定的作用。游戏精神是儿童快乐的源泉所在,儿童的精神就是游戏精神,渗透并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中。它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并且正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只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自由与创造、完整与和谐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由由与创造、完整与和谐。

2.1游戏精神的特点:创造性和自由性

2.1.1创造性

儿童身上具有一种“光芒”,隐形的,没有人能看见。有的成年人也有,但很少。儿童的思想总是天马行空,他们的行为总是超乎成年人的常理,这就是儿童游戏精神的创造性。然而成年人总是会告诉他们这样不对,那样不好,这事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总是希望所有学生可以异口同声的回答出标准答案,而不是希望听听儿童内心不一样的声音。由此,越来越多的儿童身上的那种“光芒”逐渐的消失了。在游戏中儿童总是乐此不疲地、努力地探索着、发现着,在与各种人和各种物的互动中领略奇妙的世界,感悟神奇的生命。在游戏中儿童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从而能在广阔天地中自由驰骋,任意翱翔。

2.1.2自由性

与其说游戏对于幼儿只是一种外在活动形式的存在,不如说是一种内在精神形式的存在。儿童在游戏中是游戏的主宰者,游戏中的儿童自由地摆弄着,自发地操作着,自觉地玩耍着。通过游戏这个通道,儿童才可以摆脱外部世界的管制、束缚与压抑,从而获得对外部世界中现实的主动确定、把握与决策的权利与能力。儿童的游戏奔涌着、充溢着的是自由精神;在游戏中的儿童追求着自由,体验着自由。所以,实质上儿童的游戏就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表达。因此,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身心的自由得到了最佳的表达与释放,而且是对人性中自由精神的最好传达与诠释。幼儿教育与游戏密不可分,游戏精神又是游戏的灵魂和内核,是一种追求愉悦、自由和创造的精神。

2.2在游戏中释放出儿童追求美好的天性

儿童的天性是游戏,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幼儿教育所秉持的宗旨就是“玩”。人在游戏冲动中,能克服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强制,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达到自由,达到和谐完善的发展,这就是审美的境界。当儿童开始游戏时,大脑打开了另一扇窗口,进入另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达到了虚构与真实的巧妙结合。儿童在游戏中接触其他小朋友,脑海里回忆起成人的模样,模仿成人的行动,从而亲身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在集体中的正确处理行为。儿童在游戏中共同商定主题、制定规则、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实现了增进相互理解,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

2.3动漫是一种较好的游戏教育资源

动漫无疑是人类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其创作的宗旨就是要与观众形成互动。作为儿童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动漫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可以促使儿童在娱乐情绪中学习,从中获得更多快乐体验。鲜活的动漫人物画面,充满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背景音乐都能牢牢吸引孩子,使得他们对动漫的兴趣不会那么轻易转移;动漫中的夸张、虚幻性,能够以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视角,展示出事物的内在奥秘,丰富了儿童想象力、启迪创造灵感;动漫中还展示了人性的真、善、美,使孩子用心感受、领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儿童真正能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学习的乐趣,并且逐渐形成“愿意学、喜欢学”的主动学习习惯。

3 幼儿教育教学中游戏精神的缺失

毋庸置疑,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是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游戏对教学有很大帮助,许多老师都在用;但另一方面他们总是觉得游戏不够用,尤其有些用起来效果也不理想。中国传统的“木头”式教育、应试教育、“捆绑”式教育、“填鸭”式教育都无情的束缚了儿童先天的创造性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纯真浪漫的天性也被冷酷的扼杀了。这样下去,人类的未来只会危如累卵,并无创新,停滞不前,问题多多。在现实生活中儿童从游戏开始到游戏结束,总是处于教师的监控之下,让教师来控制着整个游戏进程,那样的游戏便只剩下了浅表的外壳和空虚的名义,而其精神内核即游戏精神已陨灭殆尽。因此要促进幼儿以及幼儿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必须且有必要研究游戏精神。

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游戏精神的缺失有:成人科学化理性思维对于儿童感性幻想冲动的抑制,在强行灌输中对于儿童天性表达的排斥,在教育狭隘功利追求中对于儿童缓慢成长空间的压缩,对于未来发展潜力的透支。

3.1儿童思维、语言、活动自由的缺失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总是运用单一的提问问句,如对不对、是不是、能不能……诸如此类只让儿童回答简单的几个字,并不能开发儿童的思维,反而无形之中限制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致使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儿童并没有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没有给儿童自由发表想法的平台,儿童没能说出自己内心的渴望。当儿童带着渴望的眼神看着老师说出,想要用蓝色的碎花布做成一艘船时,教师总是明确的告诉儿童,蓝色碎花布是绝不可能做成船的。儿童的眼中闪过的光芒,转瞬即逝。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儿童都还没有开始计划,该从哪里开始做他的蓝色碎花布的船,就被告知这绝不可能。就这样儿童小小的梦想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或计划,幼儿教师束缚了儿童的自由;为了维护纪律或秩序,幼儿教师束缚了儿童的自由;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幼儿教师束缚了儿童的自由。如果想要做到把自由还给儿童,首先教师要有自由,也就是不再照本宣科。要能正确处理儿童随时随地的异想天开,陪伴儿童去开创自由的天地,也让自己自由。

3.2儿童创造性的缺乏

教师之所以使得儿童缺乏创造性,是因为教师也缺乏了创造性。教师总是把制度看到较高,在严格的制度下,目前的幼儿教育呈现出一片封闭的特性。儿童不再是活泼的小精灵,而是成为一潭没有一丝生气与活力的死水。幼儿教育不是批量生产,不是统一批发。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折翼的天使,所以他们才会降落到人间,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思想与渴望,有多少个儿童,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声音。不是传统的那种“听话的孩子”“乖孩子”“遵守制度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教师总是希望所以的儿童正确做出同样的行为,或者同样正确的说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幼儿教育成了一种复制与封闭的存在,诚然这种存在只会使儿童生活在“监狱”之中,这种复制与封闭的幼儿教育是违反了儿童的游戏精神的。在这种死板的教育中不可能有真正的游戏,更加不可能有真正的人。

3.3游戏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的极速发展

对于幼儿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自由精神缺乏,体验精神虚假和创造精神匮乏的问题。原因主要有:现代化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的科学化。例如,“老师,因为青蛙和蛇都没有毛衣,怕冷,所以它们呆在家里没出来。”在此处,孩子充满游戏精神与感性色彩回答,对于教师提出为什么冬天看不到青蛙和蛇一问,在成人式的科学标准和现代化发展面前就成为了乱说。这是超功利化的教育干预,让一个原本是游戏精神的释放过程,就沦为了狭隘理性教学及知识灌输的铺垫和工具。这恰恰对应了现代化应试教育,正是在这种急于追求所谓正确答案的教学实践中,儿童充满梦幻灵性涌动的精神世界正在被一点点慢慢地瓦解。对于一个处于童年期的儿童,却可以用天文学常识来质疑一个美丽神话传说:嫦娥奔月,从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睿智和早熟,但这不但不是现代早期教育教学值得盲目炫耀的佳绩或功德,正相反,这却是死板狭隘的知识教育破坏童年精神生态的明证。

4 贯穿幼儿教育教学的灵魂主线:游戏精神

4.1幼儿教育应该始终充溢着游戏精神

让游戏精神成为一种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的灵魂,实质就是在履行呵护天性、捍卫童年、善待成长的教育职责和文化使命,也就是帮助幼儿教育克服和矫治现代教育唯理性弊病的良策与途径。这就是要让幼儿教育的教育教学始终涌动着、充溢着儿童的游戏精神,让整个幼儿教育教学的全部实践,由集体课堂到达自我活动,由区域表演到达户外探索,由欣赏体验到达艺术表达,再由材料操作到达人际互动,均成为儿童的感性冲动和生命激情得以自由挥洒的舞台。

4.2最基本的实践路径

鼓励与支持儿童的游戏精神的融汇与发挥:对于儿童提出的某种奇谈怪论,首先尚需尝试探寻他内心世界的理由與感受,且不必就急在一时给出常规的评定;让儿童接受某一道理时,得从他的兴趣、需要而引发,在切实的直观感受和情境氛围的营造中实现;当儿童欲有欢笑与雀跃之际,乃至恶作剧式的冲动之时,而勿需担忧他会怀有道德意义上的恶意,且不妨予以他适时解脱的自由和被包容的体验;当儿童作画或手工制作时,大可随他任意地乱涂乱画或不拘一格,并不必时时刻刻遵循条条框框,以事先圈定的范例而牵制儿童的想象及发挥;当儿童就餐时,亦不必用机械的常规执行而制止他们之间的说笑,大方放手给予幼儿愉悦交流的乐趣。

4.3让游戏精神成为一种贯穿幼儿教育教学的灵魂

要求教师与儿童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心与心的交流,即要求教师也要有孩子般的童心和童趣,去成为儿童的玩伴,一起成长;儿童也需要自由的翅膀和想象的空间,他们也有充满浪漫与天真梦想和激情;不是用统一的规范制度来束缚和压抑,而是要关注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要让儿童成为游戏的执行者,去主动尝试和发现;可用启发式教学,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儿童去体验大自然,身临其境才会有触景生情,而不是教给儿童逻辑推演和精确解答。要让幼儿园真正成为童年健康生活和快乐成长的自由乐园,实际上,就是当游戏精神成为一种幼儿教育活动的灵魂,当儿童每日生活、教学互动所有的环节、课程实施的全部个过程,都弥漫着、儿童的游戏精神的时候。让游戏精神成为一种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灵魂,是学前教育营造童年文化、顺应儿童天性、回归童年生活的必由之路。幼儿教育一旦贯穿了游戏精神,就意味着幼儿教育正真的人性化!幼儿教育升华为充满爱的教育!

5 结束语

此处的游戏不是指现代化电子科技时代的网络虚拟世界的游戏,而是一种精神实质上的表达。它也不仅仅只是表面看到的一种形体上活动,更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精神。正因这是一种精神,所以它贯穿了儿童的整个童年。儿童时时刻刻的生活就是游戏。儿童的童年精神便是游戏精神,所以在当今的学前教育中,我们应把游戏精神作为一把标尺,来审视和评判早期教育,同时游戏精神应成为一种贯穿于幼儿教育教学的灵魂。不能让儿童缺失了游戏精神的体验,否则其他任何教育教学上的努力都是对于儿童天性及成长秩序的漠视和背离。

参考文献:

[1]张燕:《学前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黄人颂著:《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华东七省市等编写《幼儿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全国统编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材《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刊物《幼儿教育》1990

[6]张珊珊.以游戏精神观照幼儿教育:从意蕴到行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7]王金娜.论教育的游戏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7

[8]魏娴.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缺失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9]苗红意.教育游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精神儿童游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