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黄土隧道坍塌治理及预防措施
2015-10-21卢子平
卢子平
【摘要】隧道施工中的塌方能否避免是隧道设计及施工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国的隧道施工中频繁发生塌方,给国家和施工人员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大跨度黄土隧道施工中的塌方病害规模一般较大,具突发性,影响施工安全和施工的正常进行。结合施工经验,分析了大跨度黄土隧道塌方原因及防治技术,希望本文能对该类隧道的设计及施工有所借鉴
【关键词】大跨度黄土隧道;施工塌方;形成机制;防治措施;
一、工程概况
齐家寨2#隧道是陕西省榆林至商州线神木至府谷高速公路的重难点工程之一,隧道设计为分离式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80km/h,开挖断面面积170.4m2,洞室最大开挖宽度17.32m、最大高度12.19m,为目前(2010年)国内在建开挖断面最大的黄土隧道之一,隧道左线全长445m,右线全长440m,起迄里程:LK48+815-LK49+260、RK48+830-RK49+270。
隧道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东南部,海拔在1100-1300m之间,地貌主要为黄土粱峁—沟壑亚区,地表植被稀疏,地质灾害较发育,岩土主要为Ⅲ级(严重)—Ⅳ(很严重)自重湿陷性黄土,对施工影响极大。气候方面春冬两季严寒大风,年最低气温为-30℃,每年有效施工时间为4-10月份。
二、坍塌过程简述
K48+985-RK49+170段为Ⅴ级围岩浅埋段,设计开挖方法为双侧壁导坑法,隧道在RK48+990-RK49+125段穿越一“Ⅴ”形冲沟,洞顶最小埋设为4.8m。2009年11月3日,在开挖至RK49+035处时,右导洞拱顶部位形成约1m的塌腔,隧道上半断面高度6m。
11月5日,RK49+035掌子面处出现涌土,洞顶出现一个直径约12m,深约6m的漏斗形塌腔,洞内初期支护未出现明显变化。
三、坍塌原因分析
(1)掌子面处全部为粉状黄土,含砂量较大,含水量小,土体自稳性极差;
(2)从坍塌前得监控量测数据来看,并未反映出明显的坍塌征兆,因此,隧道埋深较浅,开挖过程中扰动较大,是造成本次短时间内出现了坍塌的主要原因。
(3)掌子面处为土石风界面,土石分界面处于开挖断面中部,并以约45°方向斜向右侧延伸,分界面以上为粉状黄土,以下为中风化砂岩。(4)由于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经验不足,施工人员主观上对黄土的熟悉不足。缺乏对这种突变性情况的预见性,也是发生塌方的间接原因。
因此,可以说此次塌方应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忽然失稳,很难有较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四、治理方案
(一)治理方案
隧道坍塌以后,施工、监理、业主、设计、专家等单位的人员共同勘察现场,并经反复论证以后,确定如下治理方案:
(1)从掌子面塌体坡脚处,码堆两排砂袋至拱顶进行反压涌土体,洞顶RK49+035~RK49+125段“V”型冲沟以及洞顶塌腔采用素土回填,压实度要求不小于90%,保证洞顶覆土厚度不小于10m,同时处理好塌腔周围的排水;
(2)因掌子面冒顶,对临近掌子面已施工完毕的初期支护产生扰动,自稳能力降低,从RK45+015(掌子面)后退20m,即RK45+015~+035段拱部进行环向注浆加固;
(3)并采取长管棚结合单层小导管的方式穿越坍塌体及前方沟谷。共设6排管棚,小导管由双层改为单层,取消原设计系统锚杆,其余支护参数均按v1.t型衬砌结构设计管棚范围施工。从RK49+125以后,按照原设计Ⅴ1.t型衬砌结构施工。
(4)洞顶塌腔回填之前,应完成洞内加固工作;施工期间应加强洞外、洞内变形监控量测。
(二)具体实施过程
1、洞內加固
从掌子面塌体坡脚处,码堆两排砂袋至拱顶进行反压涌土体,为防止洞顶塌腔回填过程中,掌子面受扰动而产生较大变形,必须在管棚工作室(RK49+028)两端增加临时支撑,同时为保证临时支撑与既有支护体系能够形成整体的受力体系,在上、下导坑钢架中间加设环向封闭的型钢架进行支撑,钢架间采用Φ42钢管进行纵向连接,钢管环向间距0.5m,使新增临时钢架与既有支护体系密贴,组成整体受力体系。
2、监控量测
回填过程中,尤其要加强监控量测,并及时分析处理测量数据,发现问题时立即停止洞顶一切施工作业,要对方案做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1)RK49+020拱部沉降观测记录
(2)RK49+030拱部沉降观测记录
3、洞内注浆加固
因掌子面冒顶,对临近掌子面已施工完毕的初期支护产生扰动,自稳能力降低,决定对RK45+015~+035段拱部进行环向注浆加固,注浆钢管为φ50钢花管,长度6m,沿隧道径向布设,环向间距40cm,纵向间距130cm,每排37根,布设在已经施工的两榀钢架之间。
4、长管棚施工
(1)分别在RK49+028.25、RK49+049、RK49+063.5、RK49+078、RK49+092.5、RK49+107处设置6排长管棚,为便于施工,设6个纵向长度为3.5m的管棚工作室,高度为93cm(从原来初期支护内轮廓算起),管棚施工完成后工作室采用C25混凝土回填至原喷射混凝土内轮廓线。
(2)第一排管棚长25m,采用φ108×6mm钢管,共53根,环向间距35cm,外插角3.5°,其余管棚长18m,采用φ108×6mm钢管,共47根,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4.5°。
(3)长管棚采用Ⅰ18型钢定位,其上焊接Φ127×6mm的导向钢管,长度110cm。
(4)超前小导管设置在长管棚钢管之间,长度5m,外插角15°,排距325cm。
五、预防措施
结合本次坍塌问题及治理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预防黄土隧道的坍塌。
(一) 黄土隧道施工前应查明地表情况,必要时可提前采用注浆加固、
回填夯实等方式进行处理。如果隧道在较长范围内沿着黄土冲沟走向或者与黄土塬边平行走向,而覆盖层又较薄或偏压很大,就轻易发生较大的坍塌或滑坡现象,就更需要提前采取措施处理。
(二) 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宜根据隧道断面大小、埋深,考虑围岩的
自稳能力,适宜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或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应遵循“先预加固、严治水、短开挖、少扰动、强支护、早成环、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
(三)黄土隧道塌方后,塌方体已不具备自稳能力。因此,塌方后须先对塌方体进行加固处理,使塌方体自身具有一定的自稳能力,然后采用大管棚过渡。
参考文献:
[1] 杨万锋.黄土隧道塌方处理施工技术.铁道建筑技术.2005.127-130
[2] 杨晓华;谢永利.公路隧道坍方综合处治技术.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