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比较

2015-10-21冯英琼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

冯英琼

【摘 要】目的:分析比较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本院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60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年内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率下降到6.67%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1年内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率下降到23.33%。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更加适用于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对盆底功能的恢复效果较好,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盆底功能;影响比较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临床良性肿瘤之一,其传统的临床治疗方式有: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药物治疗等[1]。近年来,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需要针对性的选取最佳的治疗方式,而且不同的临床好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盆底功能的影响也是不同的[2],因此,本次调查研究立足于本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期望能够为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指导,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的对本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治疗方式,30例患者的年龄为(24-48)岁,平均年龄为(35.2±4.5)岁,其中单发肌瘤患者有9例,多发肌瘤患者有2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方式,30例患者的年龄为(23-50)岁,平均年龄为(36.4±3.8)岁,其中单发肌瘤患者有11例,多发肌瘤患者有19例。

1.2方法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均是在患者月经干净3-7天的情况下进行的。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麻,并且患者要采取膀胱结石位,然后在患者的下腹部进行常规的三点穿刺,给予患者人工CO2气腹,且压力要控制在1-2mmHg。在手术治疗前,要确认肌瘤的确切位置、大小以及数量,确认之后,再利用电刀进行切除,且要对患者的创面进行止血,手术完成之后,利用薇乔线对患者的瘤腔进行“8”字型缝合,最后将切除的肿瘤取出[3]。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方式。患者的麻醉方式、臥位方式以及需要穿刺的部位、人工CO2气腹、压力的控制范围等均与观察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需要切除患者的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和子宫圆韧带,并且需要在分解处将患者的子宫颈颈膜切开,子宫颈颈分离、切断,并且缝合阴道周围组织,经阴道将患者的子宫取出切下的子宫,最后利用薇乔线缝合阴道顶端和盆腔腹膜[4]。

1.3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表示,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

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盆底功能正常) 治疗后(盆底功能正常)

观察组 30 2 6.67%(2/30) 23 76.67%(23/30)

对照组 30 5 16.67%(5/30) 16 53.33%(16/30)

X2 / 8.476 9.064

P / <0.05 <0.05

2.2两组患者1年内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

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1年内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率下降到6.67%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1年内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率下降到23.33%,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1年内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盆底功能正常) 治疗后(盆底功能正常)

观察组 30 21 70.00%(21/30) 2 6.67%(2/30)

对照组 30 18 60.00%(18/30) 7 23.33%(7/30)

X2 / 8.412 8.679

P / <0.05 <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子宫肌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的上升,已经成为妇科最为常见的临床良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方法一般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治疗方式以及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方式。子宫肌瘤临床表现常出现两种病理状态,即:单发肌瘤和多发肌瘤,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取最佳的临床治疗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年内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率下降到6.67%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1年内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率下降到23.33%。这是因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面比较小,并且能够有效的保留子宫,维持卵巢的正常血供,维持盆底功能的正常运作,而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方式需要切除子宫,会导致卵巢供血不足,卵泡发育差,从而造成患者的盆底功能减退[5]。因此,在患者病情的允许下,应该尽可能的选取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剔除术更加适用于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对盆底功能的恢复效果较好,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岳宜琦,王玉玲.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肌瘤对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06(5):1306-1308.

[2]刘静.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60例子宫肌瘤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0):3721-3722.

[3]李艳满.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60例子宫肌瘤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120-121.

[4]周艳.132例子宫肌瘤患者手术方式及其对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5):2349-2352.

[5]李军英.腹腔镜与腹式全子宫切除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D].南昌大学,2012(10):132-133.

猜你喜欢

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效果比较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垂体后叶素止血药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价值研究
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5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