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破解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社会支持体系
2015-10-21李哲
摘 要:结合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从政府、社会、学校、学生个体四个维度出发,全面探索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的具体路径,为其成功就业提供对策。
关键词:外语;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社会支持体系
当前,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在面对求职竞争、专业供需矛盾等就业压力时,极易产生从众、自卑、攀比、挫折、依赖、焦虑等就业心理误区。解决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应从政府、社会、学校、学生个体等维度出发探寻对策,着力构建行之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
一、政府支持
(1)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对外合作,为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应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做大经济总量的“蛋糕”,尽可能多的创造就业岗位。特别是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增加外语专业女性畢业生的就业机会。
(2)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和制度建设,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一是要根据男女劳动力与社会职业种类及岗位数量关系,确定每一行业、职业的男女性别比例,既可促进用人单位招聘女性,又可有效避免用人单位因性别歧视而造成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二是要对用人单位提供宽严相济的政策环境,既要针对用人单位的就业性别歧视行为制定明确的惩罚和赔偿制度,也要对雇佣女性达到一定比例的用人单位给予政策扶持;三是要设立社会统筹生育基金,改革生育补偿制度,从原来的由用人单位单方面负担女性生育成本转为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实现生育负担与用人单位分离,使女性获得较为公平的就业竞争条件,消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配套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化人力资本市场,强化对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完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立法禁止就业性别歧视、摈弃学历崇拜、接受社会监督、强化行政管制等手段,扭转就业市场不公正现象,使外语专业女大学生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二是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渠道支持,降低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成本。政府就业指导部门通过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及时发布就业市场职业需求状况,预测外语专业就业环境变化趋势,开展网络自助式就业服务,畅通就业渠道。三是加大就业援助资金支持,建立毕业生失业救助制度,保障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权利。政府可通过提供求职补助、见习补贴,保障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在旅游业、商贸业、新闻业、行政、教学等行业的地位,建立毕业生失业救助制度;设立专项创业奖励资金,引导女大学生积极创业。
二、社会支持
(1)强化“男女平等”观念的舆论引导,破除性别壁垒,加强社会对女性群体的就业关怀。社会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消除社会对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重视男女两性社会分工的统一,尤其在外语专业,女性毕业生往往比男生具备更好的语言素养和职业能力,破除性别壁垒有助于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发挥专长,实现价值。
(2)监督就业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维护法律赋予女性的各项权益,保障其享有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机会。社会应利用媒体发挥监督警示作用,一方面积极宣传包括外语专业在内的女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相关就业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促使用人单位客观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能力素养,减轻其就业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要对违反就业政策、因性别歧视拒绝录用女大学生或故意提高女大学生录用标准的用人单位或招聘活动及时曝光,切实维护女性的各项权益,保障女性享有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机会。
(3)引导女大学生树立优质形象,指导用人单位建立人才评估机制,合理评定外语专业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社会应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一方面通过社会教育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符合女性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形象,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估机制,降低性别、学历、院校等因素的干扰,促使用人单位通过人才能力测评体系认可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保证其拥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三、学校支持
(1)加强对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首先,高校要结合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其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立足当前就业趋势和就业数据,结合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准确及时地向学生传达就业形势和信息,为其提供具体明确的职业规划。最后,高校及学校外语学院(系)要在对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管理工作中,有意识地侧重培养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2)转变外语专业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平台,提升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一方面,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从单纯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外语+X”转变(X为变项,随社会需求和个人志趣的变化而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建设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学分制改革, 使大学生在主修自己专业的同时,辅修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这种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职业意向和就业倾向。外语专业女大学生也应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辅修专业,成为复合型人才,为未来就业择业奠定基础。
(3)改革外语专业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一是要根据地方经济特点,改革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强基础、宽口径、重技能,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在保持外语特色的同时,加强社会应用型课程的开发,设置旅游及经贸方向、IT及科技翻译方向、国际商务管理及文秘方向、会展外语方向等,将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拓宽女大学生职业发展道路。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目前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稍显薄弱,高校应通过增加实习次数、延长实习时间、提升实习基地质量、创造到外企锻炼的机会等方式,帮助她们开拓视野、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个体支持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会及时调整择业目标。很多外语专业女大学生不愿到地理位置欠佳、经济不够发达、条件相对落后但急需外语人才的地区、企业工作。对此,一方面应当及时调整就业观念,树立服务于社会需求、服务于国家需求的择业观,改变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择业观;另一方面必须学會及时调整择业目标,将自身素养与自我实现的要求尽可能与社会职业需求相一致,增大就业的几率。
(2)完善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素质,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努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外语专业女大学生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做到一专多能,增强文化素质。既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在掌握本专业外语的同时,拓展学习第二、第三外语或第二专业,使自己成为以专业语种为优势,擅长多种外语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增强职业选择的适应度。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综合素养,提升专业竞争力。在校学习期间应具有危机意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注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多种本领。
(3)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依靠社会实践进行自我选择。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全面评估个人的价值目标、综合能力、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优缺点,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明确自我定位;积极参加各种形式尤其是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创造性工作能力,挖掘自我潜能。
(4)主动接受就业指导与择业技巧培训,认真做好择业前准备。通过接受就业指导和择业技巧培训,外语专业女性毕业生可以了解大学生就业现行政策和求职途径,关注人才市场信息,掌握择业技巧和方法,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宣传、展示和推销自己,特别是要利用面试机会给招聘单位留下良好印象,迈出就业成功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彭林权.试论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2]石焕男.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J].人力资源开发,2010,(10).
[3]杨怀祥.试析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224.
作者简介:
李哲(1981~ ),女,河北唐县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石家庄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俄语教学、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