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2015-10-21刘析
刘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是五伦之一,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存在重要的影响。在班级文化中,信任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以为,信任就是一种班级文化现象,班主任应深刻认识并致力于这种班级文化现象。
在班级管理中,信任应至少存在三个维度的内容:学生信任班主任,班主任信任学生,学生互相信任。
一、班主任要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
1.班主任应该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沟通的相关技巧
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动机、社会知觉、社会情绪等理论都对人际交往中的信任机制做了基础理论的铺设,另外发展心理学中青春期、青年期以及中年期的心理发展规律也对班级中的信任做了方向和手法的指引。同时班主任应储备相关的沟通技巧,注意交际用语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注意身体语言的暗示性等等。
2.在关键点展示出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包括知识魅力、情怀魅力与哲理魅力
一个成熟的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应该包括知识魅力,情怀魅力与哲理魅力。知识魅力,即富有科学文化知识,并能准确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情怀魅力,即富有人文情怀,拥有生活情致,并能春风化雨地用情怀感染学生;哲理魅力,即对世界富有哲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并能适时地用哲学方法引导学生。
所谓关键点是指班级管理的某些时刻,大到一些集体活动,小到与学生产生心灵碰撞的某一瞬间,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到这些关键点,它们都是展示班主任个人魅力的绝佳时机。
3.共情
共情一词在心理学各流派中有不同的译法,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等,班级管理中的共情即班主任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体验与理解。每个班主任的历史都是学生的历史,我们非常容易像“致青春”一般地与学生产生共情。这里的共情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主动体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运用方式方法将自己的共情传递给学生。
二、班主任也要善于信任学生
1.智慧地与学生保持距离
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与学生打成一片,我以为在某些情况下就是不够信任的表现,反之,智慧地与学生保持距离,方是信任的某种“艺术”表达。当然,智慧地与学生保持距离,绝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问,冷眼旁观,而是管大事,抓头绪,理思路,放手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2.给错误找一个合理的出口
万事皆有其合理性,包括学生犯的错误。当班主任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不妨首先不要想到批评和教育,而是先为他们找到错误的合理性,给学生一个继续前进的出口。我班里曾经有一个体育生,每天下午放学后要参加学校的体育训练,因此他每晚的晚修都会迟到十分钟,我从体育老师那里了解到其实他完全可以不迟到,只是他没有安排好时间并且一直认为自己是体育生,迟到是正常的。我意识到这个学生的错误在于对迟到的认识不足,但又存在合理性。于是我没有找他单独谈话,而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身为一个体育生每天坚持训练并且在训练如此辛苦的情况下晚修只晚到十分钟,全班同学都为他的吃苦精神而鼓掌,而他也再没有迟到过,哪怕一分钟。我认为“只晚到十分钟”中的“只”就是一个出口,这个学生通过这个出口,后面的路就顺畅了。
三、學生之间要相互信任
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也需要班主任的指导和参与,我以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为学习交往和生活交往,学习交往包括合作探究、相互质疑、竞争等,生活交往包括交谈、互赠礼物、零食共享、特殊情境中的相互扶助等等。在种种交往之中帮助学生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是班主任的重要责任。
在西方的信任研究中,祖克尔认为有三种产生信任的机制:一是声誉产生机制,即根据对他人过去的行为和声誉的了解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二是社会相似性产生机制,即根据他人与自己在家庭背景、种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性多少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三是法制产生机制,即基于非个人性的社会规章制度的保证而给予信任。
根据祖克尔的理论,结合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班主任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铺垫心理学中人的气质性格类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的气质的先天性和性格的可塑性,可以简单地进行某类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这一点符合声誉产生机制和社会相似性机制。
其次,构思一些精巧别致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言语进行交际。如“谁是我的天使”这一活动,让学生默默选定一个想要关注的人,每天用一张小纸条写一句话对他(她)表达自己的关注,但不署名,班级中每个成员都默默关注着他人同时也被他人默默关注着,一段时间后,彼此信任的情感和氛围会慢慢氤氲于整个班级之中。这一点符合声誉产生机制。
再次,班级成员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并共同遵守,班主任应平等对待每一位成员。这一点符合法制产生机制。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信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信任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班级文化,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打造这种文化。当然,信任只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成熟的班级文化还需要诸多方面的考量与建设,但有了信任这一基础,相信一个班级的整体风貌就一定是有力量的,有温度的,有情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