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2015-10-21张淑蓉
张淑蓉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也被赋予新的使命,这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地作用。美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美的理念,就不会有美得产生,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力使审美理念深入人心。其次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可以借助背景、文本、主旨想象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感受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而赏析就离不开,因此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不容置疑,对于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在的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许每个人都爱听歌曲,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听歌。同一首乐曲,有的人听起来如痴如醉,觉得趣味无穷;有的人却听得索然无味。一幅绘画,有的人看起来意趣横生,赞叹不已,而有的人却感到是杂乱无章,是线条的随意勾画和颜色的任意涂抹。如此种种,都是由人们审美的修养高低所决定的。而人的审美修养又是由美育来培养的。可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学习很多时候是枯燥的,令人疲勞的,这就要求老师们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美育的功用。
那么如何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如何在语文教学具体、灵活、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三、审美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审美理念要深入人心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地审美能力。没有美的理念就创造不出美的形式。正因为如此,教师除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之外,还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引先进的教学理念,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教学,同时做到以情动人,以形诱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意识到了自我,并感到无限的乐趣。
(二)借助背景,让学生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每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其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不同时代的作者,寄寓着不同时代的思想、不同的目标追求。在了解作者的思想、目标追求和创作背景时,学生便会被其精神所感动,从而树立起心中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什么的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该学什么,该恨什么。例如,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我们都要对作者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过程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学生听后就会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屈原、文天祥、岳飞、陆游、辛弃疾等英雄的爱国雄心;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范仲淹、龚自珍等人物的忧国忧民;徐霞客、李四光、沈括、竺可桢等人的科学精神。这些审美感悟大都是从学习文章之前的作者简介中获得的,它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三)借助文本,让学生感受美
人是情感动物,容易受情绪的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在具有欢乐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欢乐;在具有悲凉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起到一种感化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气氛,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去扣击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教育和启迪。于漪老师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用《闻一多传》那祯有特色的封面付诸于学生的视觉,创设一种特定的审美情绪。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被感染被融化吗?于漪老师就是这样善于以其细腻、准确的感受能力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闻一多先生“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的美的境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感受美,表达美,领悟美的氛围,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充分的审美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四)借助主旨,让学生感受美
中学阶段所选的文章,都文质兼美。那些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段或语句,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段议论,使我们领会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段,抒发了作者娱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反复颂读体会,就一定会领悟为什么古仁人之“忧”“乐”乃作者推崇的“悲喜有忧乐”,为什么太守之“乐其乐”与“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禽鸟之乐”有着绝然不同的情怀。这些充溢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净化其心灵。
在语文课中进行审美教育任重而道远。康德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我们:“能震撼我们心灵的,除了头顶繁星闪烁的夜空,还有深藏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虽然我们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步伐刚刚迈开,仍有阻力,但坚信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我们的前途就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