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特教学校职业教育提升特殊学生就业能力
2015-10-21解彦青
解彦青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我国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特殊儿童(少年)将来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目前由于客观因素与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特教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只有极少数能升学接受高等教育,大部分要到社会就业。当前特教学校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经济市场脱节,师资力量匮乏,教育教学模式落后,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学非所用,影响了特殊学生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改革并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特教学校的职业教育是“为国排忧,为民解难,造福学生,服务社会”的功德事业。《残疾人保护法》提出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应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因此,特殊教育的根本出路应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时期特殊教育要以培养“自食其力,残而有为,适应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职业学生为宗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育残成才。
二、改革课程,重组教材
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1. 校本教材的研究,是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主渠道。结合实际调整职业课程设置,开发校本职业课程,把职业教育教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内容,力求将新知理论和实践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职业技术就在身边。针对劳技教育培训实力等,加大自编教材的容量。从低年级开始不断调整兴趣小组,渗透劳技教育一些基础技能培训;从中年级上好劳动课,加强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教育;高年级重视职业技术课,系统传授职业技术本领,加强劳动观点和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2. 大力增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课程。本着“高层次、多渠道、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原则,以市场经济为向导,突出针对性、超前性、提高可行性。特教学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既要符合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力求超前,又要依托待业特色,发挥效益,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和优势,勇于创新,要针对特殊学生个体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开设专业,并由学习自主选择课程,通过学习实际达到一专多会,增强特殊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扩大特校职业教育的功能。
三、专业培训,优化环境
1. 针对现有教师专业机构和特点有计划地对其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学校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形式选派一些既热爱特教事业又具有某些专长爱好的教师,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有高超的操作技能技艺的“双师型”人才,成为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堅力量,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这样才便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聘请校外专家技师来校传授技艺,作为兼职教师,也是一种解决专业师资不足的好办法。
2. 加大资金投入,搞好教学设备设施,特别是生产实习设备设施建设。没有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不可能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很难培养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四、改革模式,拓宽渠道
在深入分析特教学校职业教育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我们要调整特教学校专业结构,多渠道发展职业教育的策略,探索科学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职业道德高尚,能够适应社会及职业变化的能力,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1. 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是社会性教育。“厂校联办”、“厂校挂钩”的职业教育是解决特殊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借助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高校“分校”的形式联合办学。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密切与企业的关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2. 未来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模式将与社会和社区紧密联系。学校的职业教育要尝试进行社会区域性办学,学校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性实践活动,(下转 26页)(上接 41页)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亦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3. 加强学生劳动实践,为多渠道就业创造条件,主动参与社会竞争和就业。
总之,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要遵循“充分尊重特殊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特殊学生的学习、发展、就业、生活服务,将特殊学生培养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有文化、有专长、会生活、能生存的社会有用人才”的原则。联系本地区经济文化特色,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和教育目标,能够真正促进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劳动就业素质,一专多能,使特殊学生能够顺利地就业,回归主流社会,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