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研究》2013—2014年载文及作者分析
2015-10-21颜燕
颜燕
【摘要】运用载文统计指标和作者统计指标,对《科普研究》2013-2014年的载文和作者进行分析,发现《科普研究》载文质量和作者层次都比较高,是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同时针对《科普研究》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科普研究》;载文;作者
1982年,《科普研究》前身《评论与研究》创刊,1987年3月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后,5月《科普研究》替代《评论与研究》成为所刊,内部出版。2005年10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科普研究》作为正式出版刊物公开向社会发行,双月出版,2006年4月出版创刊号。作为目前国内以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刊物,《科普研究》为促进科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更好地评价《科普研究》的办刊质量及学术水平,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13-2014年《科普研究》的载文及作者队伍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统计对象与指标
1.1统计对象
统计对象为《科普研究》2013-2014年全年共12期所載的具备一定研究性的论文。包括的栏目有2013年的理论探索、实践新知、史海探幽、科普创作、书评、学术随笔、人物、论坛,2014年的研究论文、作品评论、学术随笔、专稿、专家论坛。观点、科海回眸、学术动态、新闻快递、专题论坛主要涉及新闻、感想、综述,未记入本文统计范围。
1.2统计指标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采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载文统计指标:载文量分析、栏目设置分析、基金论文分析、发文时滞分析;作者统计指标:论文合著度分析、第一作者职称分析、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分布分析、多产单位分析。
1.3统计方法
将2013-2014年《科普研究》相关数据录入Excel2007,通过函数计数,进行统计分析。
2、载文分析
2.1载文量分析
期刊载文量是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的相关学科的论文数量。载文量是反映一份期刊信息含量的重要指标,期刊载文量多,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这种期刊信息丰富,因而也较为重要。相反,载文量少的期刊信息量较少,重要性稍次[1]。当然载文量仅是衡量期刊水平的指标之一,单纯的载文量高并非期刊水平就高,高质量的高载文量才是高水平的期刊。
2013-2014年,《科普研究》共出版12期,载文量171篇,总页数为1152页,平均每期载文量为14.25篇;篇均页数6.74页,篇密度为0.15(见表1)。其中2013年出版6期,载文88篇;2014年出版6期,载文83篇。文章总体篇幅大多超过7000字,篇幅较长。虽然《科普研究》载文量并不大,但每篇论文论述充分,有深度,载文质量高。
2.2栏目设置分析
期刊的栏目设置大概有三类,以文章性质命名栏目,如《科普研究》的研究论文栏目,包含的是科普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性论文;以文章主题内容命名,如《编辑学报》的办刊之道;以学科分类命名,像《哲学研究》的中国哲学、外国哲学。期刊的栏目可以按照这三类的某一类进行设置,也有将上述两类或三类综合进行设置,《科普研究》栏目设置基本属于第一种。2014年,《科普研究》进行了栏目名称调整,原先的理论探索、实践新知、史海探幽、科普创作栏目合并成为研究论文栏目,书评改名为作品评论,学术随笔未变,详见表2。总体上这两年《科普研究》的栏目比较稳定,有利于期刊的持续发展;但同时,栏目设置可谓波澜不惊,缺少灵活性,也缺少特色。仅从栏目设置难以体现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研究的焦点。
2.3基金论文分析
基金资助课题,特别是国家基金项目,都经过严格评审和筛选,一般是本专业的前沿或重点项目,因此基金论文具有较好的新颖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故而基金论文可作为衡量期刊学术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2]。2013-2014年《科普研究》共刊载基金论文78篇,占总发文量的45.61%,其中国家级基金论文9篇,占总基金论文比例的11.54%,省部级和厅级基金论文占基金论文的绝大部分,为79.49%(见表3),这充分反映出《科普研究》载文的学术性很强,载文的级别较高,是科普研究领域内的权威期刊。
2.4发文时滞分析
期刊发文时滞是指期刊编辑部从收到文稿至论文在期刊上发表的时间间隔,也可称论文发表的时差或论文发表周期。出版时滞的长短影响到论文发表的及时程度和新的科研成果信息与外界交流的迅速程度,还会影响到论文的新颖性和论文发表的优先权等等。他是衡量期刊向读者传递科研成果速度高低的重要测度[3]。对2013-2014年《科普研究》载文时滞的统计结果显示,2013-2014年间杂志发文的最小时滞为1个月,有6篇文章,最大时滞为14个月,有1篇文章,平均时滞为5.24个月(详见表4),高于国外一般连续出版物6-7个月的平均时滞和我国科技论文11.7个月的平均时滞[4]。可见,《科普研究》发文时滞短,发文效率高,传递信息快,能让读者及时获取科普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内容。
3、作者分析
3.1论文合著度分析
论文作者合作度是在确定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是期刊论文作者合作研究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种刊物作者智能的发挥程度,其数值越高,合作智能就发挥得越充分。论文合作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的文章数与总的论文篇数的比值。[2]统计结果显示,2013-2014年《科普研究》发表的论文中,由1人完成的有76 篇,占总载文的44.44%,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作者共同完成的论文有95 篇,论文合作率为55.56%;总体作者合作度为1.88 (见表5)。
3.2作者职称分析
根据对2013-2014年第一作者职称的统计,发现《科普研究》第一作者是院士的有1人,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共有43人,占25.15%,有将近一半的作者是在读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有44人,占总体在读研究生总数的53.01%(见表6)。说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和在读博士研究生是期刊的作者主力,这些研究人员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研究能力强,写出的论文质量也较高,总体上保证了《科普研究》论文的高质量。
3.3作者所在地分析
《科普研究》所在地为北京,通过对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的统计发现,2013-2014年的作者分布在大陆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京地区作者是本刊作者队伍的主力,共发文88篇,占全部载文量的51.46%;安徽位列第二,共发文28篇;其后是上海,发文10篇;其余省份作者发文量都不足10篇。2013-2014年《科普研究》共发表国外论文3篇。详见图1。
3.4多产单位分析
通过对第一作者的单位进行统计,发文最多的单位是中国科技大学,有20篇文章,其次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有17篇文章,主办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有14篇文章,排在第三位,见表7。中国科技大学设有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中国科学院大学设有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与《科普研究》的专业方向一致,且两所学校均认定《科普研究》为核心期刊,所以发文量居前。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科普研究》的载文规模虽然不大,但文章质量较高,作者队伍层次也较高,是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绝对权威性杂志。但杂志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1)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发文量,向高质量高载文量期刊的方向迈进;(2)期刊栏目在主体栏目稳定的基础上,设置一些机动栏目,比如热点聚焦,以反应当前研究的热点,比如设置一个文章主题命名的栏目,如新媒体科普研究,以反应当前新媒体科普研究的总体状况,等等;(3)培养核心作者群体,《科普研究》的作者中有近一半是在读学生,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不会再继续科普研究的工作,因此《科普研究》作者群体流动性较强,建议在副高级职称的作者和编委中培养核心作者。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载文量[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2302774.htm.
[2]吴漂生,胡蓉.2006 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統计分析[J].情报科学,2007(10):1491-1494.
[3]施振宏.期刊发文时滞统计分析与思考——以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为例[J].现代情报,2014(10):25-26.
[4]李延娥,李宏升.2007 年《光学技术》载文、作者与引文定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