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滨水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延续
2015-10-21董晓楠
董晓楠
摘要:伴随着“以人为本”观念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基础设计理念的逐渐巩固,环境设计领域内对于人本思想的溯求越来越受到重视。滨水区域景观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活力和最有潜力的区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亲睐,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被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重点。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将本土文化延续到实体设计中,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本项目以研究滨水景观形态为基础,针对原河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并做出具有地方特色、有文脉性的景观实体。为城市的发展与未来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从而创建一个更为和谐的城市。
关键字:滨水景观设计;以人为本;传承文脉
随着各国逐渐加强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力度,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有的滨水地区相对于城市的区位,其形态、职能等均发生了变化,滨水地区在城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再开发等,使其成为城市的重要场所。发掘本地特色,做有品质有特色的滨水景观,创造出一个满足现代城市功能、市民生活需要的滨水地区,同时又可以打造为城市的一个名片,改善滨水地带环境,提升景观品质,创造更吸引人的城市环境这样不仅可以为城市的各项功能服务,同时又是一项城市特色面貌的打造。
一、设计理论依据
(一)可识别性原则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城市的可识别性,指的是一些能被识别的城市部分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结合紧密的图形”。可识别性要求城市具有清晰易辨的结构,强化滨水的意象,有助于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城市形象,增强滨水城市的可识别性。充分体现并强化地域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及合理利用独特的自然山水资源,建设“山—水—城”有机结合,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绿地系统。
(二)亲水、可达性原则
要求滨水区提供便捷的通达水域的交通走廊和视线走廊,达到滨水区的“全面可及”,并有安全而友善的滨水边缘,使人能接近水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及。
(三)生态性原则 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绿地生态框架的布局,加大绿地数量,提升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总体建设目标。 (四)多样性原则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注意体现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层次,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
二、溇水河亲水走廊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一)项目现状分析
本次做的项目是位于鹤峰的溇水河亲水走廊景观设计。溇水河亲水走廊原始的自然生态面貌为:两河三岸,溇水河在城区由东北-西南穿过,鸡公洞河在北部由西向东穿过,河道沿线两岸以城市生态区为主(工业居住混杂)。项目规划范围为鹤峰城关镇、容美镇地段河滨走廊。
1.地理位置
鹤峰县位于湖北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南角,地处东经109°45′—110°38′,北纬29°38′—30°14′。版图面积2886.35平方公里,东毗湖北省五峰县和湖南省石门县,南邻湖南省桑植县,西依湖北省来凤县、宣恩县,西北与恩施市相连,北同建始县、巴东县接壤。境内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宽约67公里。溇水河贯穿其中,是县城的重要河道,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2.区域优势
●山水鹤峰——山奇水秀的神秘鹤峰
自然风貌漫长的地壳运动造就了鹤峰群山巍峨、气势磅礴的地形地貌,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与悠久的民族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壮阔美丽的自然风貌,令人目不暇接。
●绚丽鹤峰——物产富饶的神品鹤峰“三大名锦之——西兰卡普” 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湖北茶叶第一县 鹤峰县茶叶栽培、采摘,加工,流通历史悠久,据史志记载,有400多年的茶叶生产历史。鹤峰茶叶户平均面积,茶叶总产、茶叶单产都居全省第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北茶叶第一县。
●历史鹤峰——底蕴丰富的神奇鹤峰
二十七代土司王朝雄踞于此傲意春秋
●红色鹤峰——荡气回长的神圣鹤峰
湘鄂西苏区革命播种于此成燎原之势
●歌舞鹤峰——纤穠旖旎的神曲鹤峰
(二)分析结果
●高程分析得出项目规划范围内上游到下游的落差很大,需要分级修筑橡皮坝,提高城区段水位,满足市民亲水的愿望;保证绿化的宽度。
●河道两侧用地功能较混杂,人的活动已对该区的水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的影响,私房的随意搭建使该区的生态环境呈现无序、不良的趋势发展。
●作为一个城市名片的溇水河并没有突出多大地方特色,故黯然失色与其他城市滨水地带无异。并且滨水轮廓线无序、松散和单调乏味,层次不够丰富;大体量的建筑打破了河滨沿岸自然的轮廓线。
●親水性较差,滨水游憩设施不够完善。
(三)规划目标
1.鹤峰名片
创造高品质的空间与美好的生活,注重城市景观组织,提高建筑空间与整体环境质量,使建筑与环境,人工与自然,工程与生态有机融合。实现景观和周边地区功能互动,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与这两个要素建立紧密的联系,提升规划区与周边地区的空间价值。
2.建立以水系河道为载体的生态廊道 尊重生态条件和自然环境,维护山水交融一体的空间格局,健康的城市形态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和自组织特性,形成稳固的“有机秩序”形态。 3.彰显及映衬城市整体风貌与底蕴 (四)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文脉传承、自然生态。
(五)对应理论依据的体现
1、可识别性原则——我们强调要找到滨水走廊的地域性特色,从而增加它的可识别性,在该区域打造土家文化,再现土家民俗正是增加可识别性原则的体现。
2、亲水、可达性原则——设计临水景观以及亲水平台正是这个原则的体现。
3、生态性原则——滨水景观设计中考虑到当地自然生态状况,设计以不违背其自然生态的原始面貌为基础体现了生态性的原则。
4、多样性原则——提倡增加滨水走廊立体空间的开发力度正是综合利用空间,保证空间多样性的反映。
三、总结与思考
由于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和自然演化进程,即使在国内不同的地区,经济和文化背景也有较大差异,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经验彼此并不完全相同。在遵循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做出较为系统的城市滨水空间从而为人类造福还将是本世纪我们需要共同的目标。
1.重视以人为本思想
从规划的从始至终,无不以人的需求以首要出发点,不管是在环境设计上还是建筑样式上,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上,都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需求,从外在到重视精神层面,以人为本思想得到很好的贯穿。
2.重视文脉的传承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土民情,地方特色。著名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而公共建设恰恰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文脉,在这里流淌着的不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在本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当地文脉的传承,重视人精神层面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滨水景观》,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