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翻译标准

2015-10-21张婷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目的论

【摘 要】 文章概述了翻译标准研究发展历程, 从功能对等到目的论的提出,目的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行为。阐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有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认为翻译目的是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首要考虑因素,它将指导整个翻译过程。

【关键词】 目的论;充分性;翻译标准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家提出并不断发展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打破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局限,将目的论植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在目的论的定义中,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文字形式,而是为另一文化的受众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一项具有目的的交际活动,目的是翻译中的决定性标准。翻译结果是否实现翻译目的,以及实现程度如何则受多种因素制约。核心代表人物弗美尔提出“目的论”,并指出翻译目的由委托赋予,翻译目的是由委托决定的目标或意图。充分考虑委托方的目标或意图才能实现充分翻译。在翻译工作开始之前,译者应该充分了解翻译活动中各个参与者的目的,从而建立一个目的体系,使之贯穿并指导整个翻译实践活动。

一、翻译标准研究概述

对翻译标准的研究自翻译实践活动开始就逐渐出现。翻译标准是进行翻译活动的依据。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诞生之前,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标准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对立的方面。即翻译应该以目的语文化和语言规范,还是以原语文化及其语言规范为准则?德国功能派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以目的论为依据,从翻译目的出发,探讨翻译的标准将会为翻译实践活动带来很大突破。

传统派认为,翻译的充分性应该体现在原文与译文的对等上。尤金·奈达认为,充分翻译重要的是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形式上的对应。为实现此目的,他主张采用“归化式”的翻译策略。然而,劳伦斯·韦努蒂则认为,不同的语言、文化存在着差异,翻译的充分性应该体现在译文忠实地反映差异,追求文化的多样性。因此,他主张采用“异化式”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直译可以让读者更加体会到源文本的语言特色,同时意译的方法则可以使读者更加关注源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然而从德国功能派目的论可以看出翻译的标准取决于发起者、译者的目的,目标读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还有源文本的本身特色。目的论可以帮助译者决定采取何种翻译方法更合适。下文将逐步介绍目的论的形成、原则、翻译标准,并详细探讨目的充分性之内涵。

二、目的论形成及基本原则

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弗美尔、曼塔利和诺德分别提出不同的理论。赖斯提出了翻译目的论。赖斯将译文的功能置于首位,形成了目的论的起源。弗美尔根据行动理论和文本目的理论,创立了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曼塔利把翻译定义为有目的的行为,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这几位学者的研究为功能派目的论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

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有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忠实规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二者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规则是首要规则,翻译目的分为译者的基本目的、文本的交际目的以及通过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达到的目的。其次是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连贯规则指译文语际连贯,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规则指译文忠实于原文。

三、目的论翻译标准

目的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行为。目的论重视对翻译过程本身的研究,提出了充分性标准。充分性是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为基础,选择适合实现翻译目的的符号。根据目的论,要实现充分性,只有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是远远不够的。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首先,不同类型的翻译文本在交际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因而具有不同的目的。赖斯将文本分为三类: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在文本类型理论的引领下,当源语和译入语不可能达到完全等值,译者的翻译活动就应变成一种积极的、动态的活动。译者应优先考虑译入语的功能特征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及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以产生相应目的的译入语。

其次,翻译作为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中各个参与者都会影响译者对整个翻译目的的判断以及选择。德國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翻译的参与者划分为: 翻译的发起者和委托人、译者、原文生产者、译文接受者、译文使用者。翻译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提供翻译的原因、译文接受者的特征、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功能等细节。译者可以根据情况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当发起者因缺乏专业知识对译文目的并不明确时,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根据不同翻译情况总结出译文目的。译文接受者也是关键因素,影响到译者的分析判断和翻译目的的实现。诺德区分了两类不同的接受者: 预设接受者和实际接受者。预设接受者为译文想要影响的对象。实际接受者为译文实际影响到的对象。译者如果不充分考虑读者的情况和感受就不能达成所预期的翻译目的。

总之,翻译工作进行之前,译者需要考虑不同参与者的目的,情况和需要。翻译发起者的翻译目的是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首要考虑因素,它将指导整个翻译过程。除此之外,还有两大影响因素:其一是原文作者写作意图,原文是翻译活动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原作信息,不能与原作完全相反。另一个是目标读者的情况,译者也需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背景情况。最后,译者本身也会对翻译有某种目的,译者根据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条件会参与翻译目的制定,从而更好的达到翻译目的。

四、结语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形成为翻译标准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使得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开始利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对翻译标准。目的充分性标准通过研究翻译过程的目的性以及翻译活动中各个参与者的不同情况与需求,从更加全面的层次上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的进行,对翻译进行卓有成效的评估。在目的充分性标准的指导下,译者需要在翻译活动进行之前建立翻译标准体系,即衡量翻译活动中的参与者的不同目的与需求,整合所有因素,译者做出适合的翻译策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和委托方、原文生产者、译者、译文接受者都会对某一翻译活动产生影响,翻译是否达到目的充分性的标准取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否充分考虑到各方的需求和目的。目的充分性标准将翻译从传统理念中解脱出来,摆脱了传统的将译文与原文对照而评价翻译质量的状态。目的充分性标准的提出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完善翻译标准,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淑贞,赵宁.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

[2] 司继涛,言志峰.译文可接受性的提高及其在翻译中的地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3] 曾剑平.论异化译文的可接受性.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

[4] 赵宁.论充分翻译.外语教学,2003.

[5] 阮宏芳.可接受性和充分性-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研究.池州学院学报,2008.

[6] 丁建国.翻译的忠实性、充分性和可接受性.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7] 文军,施佳.图里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评价及应用.民族翻译,2009.

【作者简介】

张婷婷,天津大学文法学院2013届翻译硕士.

猜你喜欢

目的论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满族特色词汇的英译探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