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初探
2015-10-21苗丽
苗丽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权力制约思想渊源,论证了邓小平关于权力制约的论述,阐述了邓小平权力制约基本思路及做法: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实行适度分权,改革政治体制;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机制。推行依法治国:建立健全各项法律体系;提出民主与法制的结合;要求党员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完善监督:党内监督要加强,群众监督要到位,要保证媒体监督。
【关键词】 邓小平;权力;权力制约
国家自产生之日起,就以不可抗拒的政治权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如何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与民主制度的破坏,是历来政治生活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权力制约思想的历史渊源
权力制约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政体三要素:议事、行政、审判论,后经波里比阿、李尔本、洛克的发展,到孟德斯鸠创立“三权分立”思想,再到美国的潘恩、杰弗逊等人提出层次分权模式,最终完成西方具有现代意义的权力制约理论。
世界上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按照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建构和运行的。然而也不能根据姓“资”姓“社”来判断一个国家的分权情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原本设想的“议行合一”的政体,但基于经济落后等众多历史原因,政制没能按计划设想的那样得以贯彻。1936年斯大林时期修宪时,将立法权归代议机构,行政权则交给人民委员会,这一举措实际上改变了“议行合一”,而是形成了立法与行政权力的分离和分工。
我国自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至邓小平的权力制约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从本国国情出发的。中共取得执政地位后,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党内腐败开始萌芽,并着重从思想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既要求党员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要鼓励人民群众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以达到权力制约的重要目的。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同样觉察到权力制约的重要性,他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权力制约思想,既认识到了权力的腐败性,也认识到了权力的扩张性。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大”会议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七年的经验同样告诉我们,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邓小平的權力制约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另外,中共十六大的政治报告,明确公开地使用了“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提法,这在党史上还是第一次,有助于进一步领会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邓小平权力制约的重要论述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毛泽东的执政经验告诉我们权力具有腐蚀性,邓小平同样告诫:权力具有腐蚀性和扩张性,权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执政党必然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1、加强权力制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民主生活的氛围
我国历经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社会,民主意识淡薄,民主传统匮乏,再回顾我党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历史,曾因个人专断犯下一些错误。邓小平认为,家长制作风和个人专断会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危害。他反对权力过分集中并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980年8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深刻阐明了“权力不宜过分集中”的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必定会破坏正常的民主生活,所以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民主生活的氛围,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是必不可少的。
2、加强权力制约是清除官僚主义,提高行政绩效的必要条件
官僚主义自古以来就是阻碍行政系统正常运作,影响政府提高绩效的重要原因之一。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大问题。”国内外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证明了加强权力制约是清除官僚主义,提高了行政绩效的有力武器。
3、加强权力制约是塑造党和政府良好形象,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保障
邓小平曾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当前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可见,权力制约一旦放松,党和干部不正之风就会抬头,进而脱离人民群众,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但邓小平又一次告诫:“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因此,权力制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党和政府要维护其良好形象,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就必须加强权力制约。
三、邓小平关于加强权力制约的基本思想及做法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邓小平十分重视制度建设,20世纪80年代,他曾指出造成我们过去发生各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制度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建立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有效加强权力制约的制度保障。邓小平把是否贯彻民主集中制问题提高到是要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高度,他指出:“没有无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集中,也就没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就要复辟。”同时要注意的是,走民主集中制要温和,要反对极端倾向,坚持要把民主与集中统一起来。
其次,实行适度分权,改革政治体制。权力自身作为一种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既是“治国”的需要,又有“乱国”的潜在威胁,邓小平总结建国初期曲折的社会建设历史,认为权力失控的重症所在是权力过分集中,提出了适度分权的主张以改革政治体制:一是要克服以党代政,党政要分开。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中央一部分主要领导同志不兼任政府职务,可以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讲:“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
实现党政分开,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有利于各级政府提高运转效率,克服腐败。二是要发挥党委会集体决策的作用,杜绝个人专断。三是党中央和各地方要不同程度的下放权力,和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有民主又有集中,对我国政权的优化是极为有利的。
最后,是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机制。一定要“择优录取”,党员、干部要“德才兼备”,现今中国党员有八千多万,堪称世界之最,党员基数大,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所以选拔要谨慎。同时,也要“健全干部的选拔、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
2、推行依法治国
邓小平十分强调依法治国,在改革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滋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加强法制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的以法律制约权力的思想,一是建立健全各项法律体系。使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呈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局面。以健全的法律制约权力,保障党政健康运行。
二是提出民主与法制的结合,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法制理论的重要贡献。191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强调法律要真正体现人民的意愿,才能做到民主与法制相结合。
三是要求党员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邓小平强调:“任何人都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邓小平还强调:“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有效实现权力制约的重要因素。
3、完善监督
监督的目的在于防止权力滥用,以权谋私,要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制。1957年4月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执政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因此,党员干部要接受监督,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一方面,党内监督要加强,群众监督要到位。邓小平指出:“对各级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来自党委会本身。”干部群众内部要加强监督,切实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监督,从基层到党中央要纵向扎实做好党内监督工作。邓小平还提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府制定的每项政策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因此在政绩的考核上,群众的眼睛才够雪亮。
另一方面,要保证媒体监督。邓小平说:“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报导作用,有力监督党员干部的各项工作,从而有效制约权力。此外,民主党派要积极对执政党的领导做出有力监督,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永葆生机。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就说过,党员和干部要“一怕党,二怕群眾,三怕民主党派。”
邓小平权力制约这一治国理念深化了对分权学说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再添一笔精神财富,推动了权力制约理论的民族化、本土化,为当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曲建武.邓小平权力监督与制约思想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9).
【作者简介】
苗 丽(1983-)女,中共赤峰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