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活的范例”作“活的教授法”

2015-10-21刘利平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丑小鸭灰姑娘言语

【摘 要】 “范例教学” 是将语文阅读教学指向学生的言语表现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天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潜入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触摸纷繁的文本语言表象之下言语表现规则跳动的脉搏,引导学生进行单篇范例“个”的学习,进而在多篇范例的学习中建立“类”的概念,发现多个范例中潜隐的写作规则,最终运用写作规则进行童话创编,实现写作规则的迁移,从而习得语感。以课后学生言语表达的现象为思考原点,提出自己的几点粗知浅见。

【关 键 词】 范例教学;言语表现;阅读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 刘利平,武汉市光谷第八小学教师。

正是基于“存在的言说,是人的确证” 的哲学立场,潘新和教授在其力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建立了“以言语生命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范式”。在这一煌煌大作中,潘教授极为推崇言语教学法上的贵“无”尚“有”。怀揣“无”中生“有”的勇气,笔者不仅想正本清源地还“写作”为阅读教学的“本位”,还试图实现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勾连——写作无需踏遍铁鞋寻范本,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文本就是活生生的写作范例——以童话《天鹅》为范例,联结《丑小鸭》和《灰姑娘》,学习童话中“曲折的情节,美好的结局”的写作规则;然后在运用规则创作童话中实现迁移,习得语感。本文试图回视整个教学过程,理清其中隐约的教学模式,以课后学生言语表达的现象为思考原点,提出自己的几点粗知浅见。

一、作为“范例” 的文本解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唯恐错过了例子中的细枝末节,力求讲精,讲深,讲透;另一方面,作文教学中,又“打着灯笼”寻找教学范文。穷根究底,除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哲学思想在作怪;更重要的是,叶老以“阅读教学”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根深蒂固地指导着我们的教学价值取向和教学行为。

在“指向言语表现的阅读教学”视域下,一切问题似乎迎刃而解——阅读和写作“联姻”,二者融为一体。教材还是例子,不过不是为读而读的例子,而是潜隐写作规则的教人写作的例子。以这样一种理念去审视教材,文本也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意蕴。出自列夫·托尔斯泰手笔的童话故事《天鹅》,于拟人化、富有哲思的故事中蕴含着童话文本典型的、规律性的写作规则——曲折的情节,美好的结局。无独有偶的是,像“天鹅”这样身处逆境却不懈努力、追求梦想的形象在童话世界里俯拾皆是——“丑小鸭”很“丑”,但仍向往美好;“灰姑娘”生活一片灰暗,仍旧梦想成为王子的新娘。三篇作者不同、内容迥异的童话,隐藏着同样的写作规则,成为了极好的同“类”范例。

二、“指向言语表现的阅读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1. 《天鹅》这一篇——“个”的学习。

师:同學们,想象一下,这一晚,小天鹅会经历一些什么呢?

(生想象有大鲨鱼、寒冷、饥饿、狂风暴雨等)

师:面对这些遭遇,它都是“一动不动地停在海面上”。所以,故事的结局是——?

生:小天鹅飞向了它的伙伴。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指出,“模仿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就是学生经由模仿而学习语言的活生生的言语“范例”。在这一个典型“范例”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小天鹅会经历一些什么呢”和“故事的结局”其实是在提示学生聚焦文本的情节和结局,有意地引导学生将思维从感性的体验层面向理性的觉悟层面跃进。

2. 《丑小鸭》、《灰姑娘》这一组——“类”的形成。

师:请默读《丑小鸭》,思考:①从外形看,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鸭?②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给了它哪些磨难?③丑小鸭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

师:请快速浏览《灰姑娘》,思考:①大家为什么要叫她“灰姑娘”?②你能够想象“灰姑娘常常到她母亲的坟前哭泣”的原因吗?③灰姑娘实现她的心愿了吗?

……

在《天鹅》这一篇“个”的学习中所获得的认识基础之上,最终要达到“举一反三”运用规则的目的,必须让学生自己从多个“范例”中归纳概括出这个“一”,即“举三反一”,从多个“个”通达“类”。要举一反三,必先举三反一。《丑小鸭》、《灰姑娘》两个文本从物到人,学生经过思考,认识到“曲折的情节和美好的结局”并不是童话故事中的特殊现象,而是这三篇童话共有的特征。

3. 发现“同类范例”表达的规律,领悟童话写作规则。

师:从《天鹅》到《丑小鸭》,再到《灰姑娘》,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都经历了一些什么呢?这些故事最后都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蕴含在“范例”中的写作规则,是隐藏在文字之后的。这时需要教师采用一定措施把例证关键的、本质的东西暴露出来,便于学生把握和概括 。教学措施的采取是“范例”和学生的“言语表现”之间必要的转换器。教学中,教师采取的引导方式是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范例”的经过和结局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解释。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教师及时地借助于板书中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曲线予以提示,助推学生的归纳,学生恍然大悟,从而概括出写作规则,探究出规律性的认识来。

4. 运用写作规则进行创作,实现迁移,习得语感。

师:读一读安徒生的简介,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交流探讨,“我这一生称得上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情节曲折变幻,引人入胜”。)

师:同学们,这些作者正是怀着对现实磨难生活一定会通达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创作了这些有着曲折的情节、美好结局的童话故事。喜欢这样的故事吗?喜欢成为这样故事的作者吗?那么,拿起你手中魔术般的笔,以你喜欢的一种动物为创作原型,创作一个这样的童话故事吧!

从“范例”中归纳、概括出了写作规则,仅仅只是“举三”反出了“一”,要让这“一”支配学生的写作行为,还需要进行运用这些概念规则的练习 。练习的目的是促进写作规则的运用,使写作规则成为指导学生流畅作文的写作图式——这也是“指向言语表现的阅读教学”最终的教学旨趣所在。

三、基于学生言语表达现象的几点思考

1. 为什么都仿写《丑小鸭》——有趣的言语共鸣现象。

“小鸟变老鹰”,“毛毛虫变蝴蝶”,“小狗变狼王”等内容成为了孩子们课后童话创编的主流范式。惊喜于绝大多数孩子在范例学习之后言语质量的普遍跃升之时,让人感到惊异的是,为什么他们的思维路径如此相似?是一种什么神秘的力量让孩子们的言语表现都不约而同地模仿《丑小鸭》?

毋需置疑,与同类文章相比,《丑小鸭》的文本内容撩拨了孩子们的心弦,唤醒了他们对生活体验的记忆,他们的心灵和文本之间产生了一种频率相通的和谐共振现象。这种相通,使得他们在进行言语表达时,自然而然地会“爱屋及乌”地“亲近”内容类似的文本,并在写作中表现出来。这种有趣的言语共鸣现象,为范例教学中范例的选择又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2. 这样的模仿是思維束缚还是表达创新——言语规范与创作自由的融合。

“哗啦啦,哗啦啦”,下起了大雨,晕倒在花丛中的灵灵被冷雨淋醒了。它哆嗦着坐了起来,伸了伸脖子,正准备喝些雨水充饥。这时,从旁边的树丛里跳出一只大黄狗,“汪汪”地对着灵灵大叫,灵灵吓了一跳,飞快地向前跑去,跑啊,跑啊,大黄狗追啊,追啊,就是不肯放过灵灵。幸好,一位路过的老爷爷走过来把大黄狗赶走了,还把灵灵带回了家。

——邹奕雯《小鸡灵灵》模仿《丑小鸭》

透过文字,你是否发现,孩子们的模仿始于原文又超越原文呢?你是否敏锐地感觉到,孩子们已经从“蹒跚学步”时的“亦步亦趋”进入到“健步如飞”的“自由驰骋”呢?有效的模仿不仅没有造成对学生的思维束缚,反而放飞了他们的想象力,催生了他们的创新天性。自由表达并不是“放任自流”——学生要达到自由表达的境界,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系统训练 。指向学生的言语表现原本就是语文教学应有的题中之义,带领孩子们研习文本内容背后的写作规则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规避的必然之举。用“活的范例”作“活的教授法”,让孩子们在活生生的“范例”中习染渐悟,养明去蔽,最终达成言语上的颖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言语规则的习得是孩子们通达创作自由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丑小鸭灰姑娘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帮灰姑娘数红豆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
灰姑娘的水晶鞋
《丑小鸭》后传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倒霉的灰姑娘
我很丑,但我有梦想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