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音乐中茁壮成长
2015-10-21马芳玲
马芳玲
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纪,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而学前教育正是培育人才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人才的培育更是如此。而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我國古代人们已开始意识到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乐教使人心胸宽畅,品性善良。”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更是这样认为,亚里士多德说:“音乐不仅是进行德育最有效的手段,而且担负着智育的一部分职能,更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我国近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及心理学家陈鹤琴在1927年发表的《我们的主张》中就提出了15条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其中第八条的标题就是“我们主张幼稚园应该特别注重音乐。”他还曾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发表观点说:“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而现代神经学研究发现人左脑与右脑分别掌管着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功能。右脑形象思维对于创新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正常人往往偏重于使用左脑或右脑的其中之一,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并共同使用,从而能够促进人脑的全面发展。还有科学研究证明越早进行音乐教育,则大脑皮层的发展会越快。因此,应尽早在幼儿阶段开展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爱国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作用是独特的。在抗战时期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多少中华儿女奋勇杀敌。学校音乐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也日趋显著。
首先,音乐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提高。德国与奥地利都是音乐发展极其成熟的国家在这里产生过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著名的音乐家,同期还出现过马克思、爱因斯坦、黑格尔等闻名遐迩的伟大科学家。这一科学与音乐共同繁荣的历史现象是因为这些科学家在幼儿时期在音乐国度里不仅受到优秀经典音乐的熏陶,即便是那些夸张、刺激、尖锐、刚硬的音乐也对他们影响深刻。另外,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列宁、歌德、卢梭等大都酷爱音乐;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曾指出,人的大脑共有六种智能,其中第三种就是音乐智能,即能够感受韵律和音乐并进行创作。可见,音乐与智力本身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其次,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身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局面动荡不安,而此时许多改良派人士都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其中康有为就主张“幼儿能歌,则教人次爱物之旨以为歌,使之浸渍心耳中”;1905年在《教课说略》中指出“乐歌以音响节奏发育精神,以歌词令其舞蹈,肖像运动筋脉,以歌意发其一唱三叹之感情。盖关系于国民忠爱思想者,如影随形,此化育之宗也,安可忽之?”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情感、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的特殊力量主要表现在对于感情的影响,音乐可以使幼儿兴奋,身心愉快,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的情绪,获得情感的调节。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不同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会逐渐变得丰富和充实。在音乐游戏和表演中,幼儿体验并学习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心理上得到愉悦和满足。幼儿的音乐审美感受也随之逐渐提升。
最后,音乐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品德。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好可以为德育打好情感基础。人在幼儿时期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往往会影响他的一生。如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幼儿从小就懂得朋友这一词语,知道爱学校;《我的好妈妈》让幼儿结合生活体会妈妈的辛苦,学会体贴、爱护妈妈。也就是说通过音乐教育,幼儿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他们的思想感情也由此得以培养和升华。音乐给予的情感、作品赋予的思想、教学创设的氛围,正是围绕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情感来启迪幼儿心智,造就幼儿品德的坚实基础和条件。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它能唤起幼儿心灵天然的好奇心。而寓教于乐又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它像春雨点点渗透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但这种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连续不断、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音乐教育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饱满。体、智、德、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获得发展,提高了幼儿的整体素质。因此,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的多元智能型人才我们应让孩子在音乐中成长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