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刊《燎原星刊》与高职写作课程中人文精神培养

2015-10-21麻平江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5期

麻平江

摘 要:高职高专学生中文写作心理行为的“内化效应、同化效应”的逐渐形成与主讲教师的“奖励机制、协作平台”的“和谐配合”“密切交流”“相辅相成”;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创办的“农村素材”的《燎原星刊》“一拍即合,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关键词:写作心理;内化效应;心理同化

一、理论与实际:同化与内心的倾听

动笔进行写作是人类一种成功运用其书面语言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按照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说”,它就是一个由“深层平面”向“表层平面”的转化过程。

著名的心理语言学家鲁利亚先生通过大量的临床测试,更加精细地将这个转换过程概括为这样三个阶段:先有一种想要表达或者交流的动机和欲望,总的意向;紧接着就会出现一种词汇贫乏,语法结构残缺,但是缺失粘连附着丰富心理表象的内部语言;最后在较深层次句法结构坚实的基础之上,终将扩展为一种以表层句法结构为基础的人类外部语言。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兼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我们的写作心理、写作行为培养以及写作教育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斯洛开创的心理学理论实践经验显示,要想引导学生自觉地开创性、持久性地学习和写作,就必须遵循“需要—动机—行动”的规律。培养学生,尤其是高职、中职农专技校学生的“同化”写作能力和“顺应”的过程,也正是我们恰如其分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写作心理研究成果的具体实践来指导我们的中专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写作心理培养过程。

二、平台与合作:“顺化”“同化”互动,领略“油墨飘香”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写作活动内化为心理结构,即是内化建构;主体用内化建构形成的心理结构去组织客体,进行写作活动,这是外化建构。内化建构与外化建构是同时发生的。主体心理结构建构文章,同时也就建构了自身,这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在“双重建构”中,“同化”和“顺应”又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机能。

写作教育,就是一种人类有意识地依照自觉设定的目的所进行的对象性互相的影响活动,是一种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为使种族生命繁衍生息,社会生活得以延续所必须的自觉实践活动。写作教育也是异曲同工、一脉相承的。

众所周知,“文章主旨是个纲,纲举目才会张”。主旨是“大脑”,主旨生发出来的意思是“神经系统”,就是“目”;纲必须能领导目,“目”必须附于“纲”,尊卑就序,而后能全体自能整一,“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当然,学生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由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认识的“第一重转化”;然后是作者的观念、情感向文字表现形式的转化,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

我国古代的写作理论当中“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就是意识到了从“物”“意”“文”这三者的递进关系,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则明确地提出了写作活动的“物”“情”“词”的转化、转换关系。

三、语文与做人,作文即是人文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童年时期的各种心理满足是“终生的满足”,青春期的满足是他们今后人生旅途產生健康人格的进步阶梯;而现时的“人文精神”培育就是对学生,尤其是我们农校的学生——时代的“落伍者”——后进生的心灵深处、情感品格、道德美感、价值尺度、人生观点的全方位的尊重与关怀,是对他们的绚丽理想、多彩之梦、人生定位、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一路“精心呵护、扬帆远航”,我们对学生写作心理的培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是理性、智慧、勇气、毅力上人类永无止境的创造和挑战,也是人类产生以来所有文明进步成果和积极向上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高职、中职学生不能像其他普高生那样从容不迫、按部就班、“温文尔雅”地“循序渐进”了,从道德品行的历练,文字功底的日积月累,到孜孜不倦的“灯下漫笔”“笔耕不辍”,再到社会实践的认可,他们在成长,在飞翔,因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燎原星刊》一片芳草地,他们有了实现“红色中国梦”的理想翅膀,我们语文教师做了他们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进步阶梯,“不仅勇为,而且乐为,不亦乐乎?”

我们师生“教学相长”、练写作、教写作,培养共同的写作心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美!

参考文献:

[1]刘志军.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崔宝国.汉语言写作教学笔记.宁夏大学学报,2011(3).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