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大学校园建筑形态初探

2015-10-21张煜佳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8期

张煜佳

【摘要】面对如火如荼的大学新校园建设浪潮,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该文结合对成都市内几所高校建筑的考察和比较,分析了当前大学校园建筑创作中的亮点以及存在的弊病。

【关键词】大学建筑 建筑创作 适度思想

大学校园里面为高等教育、科研等活动以及师生日常生活服务的建筑我们简称为大学建筑。一个城市里许多优秀的建筑往往就是校园建筑。作为一个特殊的建筑类型,它最核心的内涵是要使建筑“情景”化,融入到知识活动与师生生活的情景中去。建筑作为各种活动进行的媒介和场所,通过为活动主体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来协助完成整个知识活动过程。

在大学校园建筑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有两种:

(1)象征 大学建筑形态本身成为象征符号。按照符号学的理论,大学建筑是能指所指的统一体,作为能指的大学建筑形式指向某种具体的和知识相关的意义。

这一内容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建筑的外部形态及其文化内涵。如今在大学校园建筑的创作中,不论是设计方还是校方,都十分看重建筑与这个学校的一些文脉历史的联系,且追求外表的现代化,立面的丰富,造型的多样和独特。大学校园文脉是通过校园肌理(包括现有建筑风格、材质、色彩、空间布局方式等)、传统文化、历史事件中获得意义的,体现的是大学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每个大学都有充满回忆和个性化历史,大学校园历史、场所、文脉、精神是大学宝贵的财富,它能带给大学生情感上的归宿和文化认同。大学建筑的设计是以熟悉高等教育规律,熟悉学校发展的历史为基础的,大学建筑应该用合适的符号和语言来表达深沉的校园文化底蕴。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外立面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和橘黄色面砖,且建筑体量错落堆叠,采用了许多曲线的处理,如同一本展开的书,在明远湖的倒映下更是呈现出一种沉静自然的状态,与整个校园环境也十分有机的融合,体现了四川大学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

(2)生情。大学建筑通过其营造的“景”激发主体的情感,目的是使人从中体悟一种精神境界。生情和事件有关,因此,“景”肯定依附于“事”,也可以认为是知识活动的具体内容,也即大学校园建筑的场所精神,它是指身处其中的师生员工和校外人员在其物质环境中体会到的总体氛围以及感知到的存在意义。与其他类型的建筑相比,大学校园建筑所特有的场所感是至关重要的。从环境心理学上讲,理想的大学校园场所应该有利于诱发教育行为、获得教育意义。

因此大学校园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它作为知识活动的场所,通过为活动主体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来协助完成整个知识活动的过程。空间、特征、路径三个要素在这一知识活动发生的场所设计中尤为重要。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教学楼内部空间设计,楼梯和廊道等要素的合理利用,既满足建筑作为教学场所的功能,也创造出变化丰富的空间环境,为师生带来交流和停留的可能停留空间,同时通过一些局部色彩的处理,增进视觉上和心理上对空间的记忆和和感情。从而比较成功的塑造出了校园建筑应有的一种场所精神,有效的促进了教学活動的发生和进行。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许多校园建设存在着某种盲目性,校园设计存在着某种茫然。纵览我国近年来设计与建设的许多作品,不难看出模式化和概念化愈演愈烈,很多校园的空间形态几近相似。实际上,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大都很有创意。但是,它们与其所面对的不同学校和不同背景并不能相生相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严重的超现实倾向。

具体来说,许多校园建筑存在以下的弊病:

(1) 重标志性时尚性而轻协调性恒久性

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纪念碑却无法承载过多的社会意义,若过分追求标志性,其结果往往是整体性的丧失和标志意义的过时。在事件维度上来审视校园建筑的特质,应该是那种恒久的平实、和谐,表达着一种自然天成的意境。任何一所大学都会“走很长的路”,在某一个时期过度的形式张扬会在历史上凸显差异、难得统一。从历史性看,漠视自身优秀的建筑文化传统而片面的追求标志性和时尚性的创作倾向显然是一种误区。因此在大学校园建筑创作中应倡导整体的协调、总体的连续,反对标志性。

西南财大新校区教学楼和西南交大新校区教学楼都是近几年来新建的项目,设计师在创作时对校园整体环境和背景方面的考虑有些欠缺,且没有顾及本土意识,只是一味盲目模仿西方建筑的简约风格,追逐当下流行的一些建筑形式和手法,想把建筑做到一种标志性和时尚性的程度。

(2)形式上的单一和盲目移植

我们如果细心地将近年来新的大学建筑作一番比较,就不难发现,从南到北的大学新建筑,从建筑外观上看,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仅建筑风格雷同,就连其弊病也是遥相呼应的传染:千篇一律的浅灰、灰白色、一样的大门、一样的大台阶、一样的镜面大玻璃、一样的圆弧面造型、一样的片墙、架子,一样外部装饰;从远处看就像某工业开发区,乍一看,却又像某制药厂,贴近了看,却又像某大机关,总之,就是不太像学校。校园的建筑工程项目只顾施工速度、只求大的"政绩"效果,而忽略了细微的人文关怀。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食堂和西南交大新校区食堂,采用的设计手法几乎相同,只在建筑表面形式上做文章,看不出不同学校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和风格。似乎所有的设计都来自那几种原型,我们在"大手笔创品牌、大气派争特色"的华丽口号的盲动下,一步一步使校园建筑设计走进误区,其突出表现是:过于重物质而轻精神;过于重科技而轻人文;过于重表面而轻内涵。这导致了在全国范围内大学校园建筑的模式化和建筑形态的盲目移植,造成了许多大学建筑缺乏个性,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

校园建筑设计应契合并反映大学的自身特点及其所处地域的文化特性,避免校园人文环境的失落,因为大学校园最能准确诠释“人创造环境后也环境也改造人“这一建筑哲理。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所有大学校园建设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

因此在大学校园建筑创作中应倡导一种适度思想,这是源于对校园建筑在显示背景下真是创作的深切关注。追求适度就是要遵循一种规律和准则,获得一种真实和客观。这种适度思想包括:

(1) 在时间维度上的适度意识,即反标志性而重协调性,反时尚性而重恒久性。任何建筑都不可避免的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为追求和表现时尚性而创造新、奇、特建筑的做法和校园建筑的永恒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2) 在场所精神上的适度意识。为了创造大学校园环境的自身特色,校园建筑的创作和设计也能够改在场所精神上建立适度意识,在硬环境上建构群体秩序并完善单体形态,在软环境上传承校园文化并追求适度创新。

(3) 在功效控制上的适度意识。追求功能实用,求真务实,而不是设计出使用大量的、密封的玻璃幕墙,却只留一扇窄小的窗户通风,即便是不冷也不热的春秋天也都得开空调换气能源耗资巨大的建筑。同时优化功能复合,可拓互补,增强校园建筑的适应性。

我们可以在一些大学校园建筑创作中看到活跃的思想和优美的形态,但同时许多问题也存在其中。我们应该做的是强调适度思想,唯现实出发,以平和的心态、谦和的精神去面对创作对象,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浑然天成,为大学校园创造蓬勃的生机和浓郁的文化知识氛围。

参考文献:

张奕,《知识形态与大学建筑——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国大学建筑形态演变之考察》,《华中建筑》2001.4

夏莺,《人文精神影响下的当代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研究》,《建筑师》2002.1

陈伯超; 张福昌; 王严力;《现代校园中的历史情结——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文脉传承的实践》《建筑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