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型学案导学是实现传统课堂有效的途径

2015-10-21罗时军杨祥胜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反馈学案设计

罗时军 杨祥胜

摘 要:传统教学手段、模式在一些中学依然普遍存在,也是困扰新课程新理念推进的瓶颈。实施任务型学案导学,将利于新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课堂生本化,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学案;设计;反馈

时下,教为学服务,学为生发展的课堂理念已经在很多地区、很多学校的中学课堂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大量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不断涌现,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一些学校,由于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的落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依然占主导地位,教学一言堂、学生大量作业、单元检测等应试教育模式充斥课堂。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运用新理念克服教学手段落后的制约,实现课堂轻负担、高效益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尝试开展任务型学案导学活动,做到了新课程理念在传统课堂的有效运用,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短板,实现了堂堂清、节节清,课堂轻负担,高效益,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一、何谓“任务型学案导学”

所谓“任务型学案导学”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根据某一单元或章节内容(通常泛指某一节课时的内容),设计出学案,学生以学案为蓝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层学习,落实和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型学案导学,学案是统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表个人观点或见解,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或适从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的角色是适时启发,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让他们习得怎样学习、怎样思考的方法和技巧,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呈现民主和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尊重,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二、任务型学案导学的设计特点

1.设计理念

“先学后教”,以“学”为中心,紧扣教材,预设教学目标,按分层驱动、递进深入的要求,结合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寓启发诱导于学案的重点难点之中,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做到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一课时一个学案。

2.设计原则

以学生认知为中心,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做到把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依据学案阅读教材、交流研讨、上网查询,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增减问题的设置,以激活学生思维火花为前提,着力让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放光发热。

3.设计方法

(1)突出问题性。即以课本为本,知识变问题,问题层次化,围绕问题为线索,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问题促思考,开展学思活动。

(2)突出启发性。以基础为主,按层次性、梯度性设计启发性问题,问题启发难度以学生可控制范围为原则,做到循序渐进,难易适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求知需求,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3)突出检测性。检测练习紧扣授课教学内容以固本求新的思路设计检测练习,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按梯度分层设置,先易后难,先简再繁,注意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优秀生在练习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任务型学案导学的行文流程

1.学习目标

以落实三维目标为核心,在目标书写中做到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重点、难点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背景,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难点,做到重点问题重点掌握,难点递进突破,增强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预习导引

以學过的知识或关联的知识为背景,设计过渡问题,突出思维价值,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进入新课学习。

4.导学流程

以问题为主线,形成前一问题的解决是后一问题的铺垫,逐层推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锻炼思维,解决问题。

5.典题训练

针对文本内容,按基础性、层次性、递进性设计训练题目,进行点对点训练,确保节节清、堂堂清,不留遗漏。

6.知识巩固

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题目设置分易、中、难三个层次,题量适中,以易、中为主,少量难题,及时检查,及时反馈。

四、任务型学案导学的教学反馈

1.为传统手段实施新课程理念找到了突破口

任务型学案导学实质是教师将学习内容的预设方案教给学生预先学习,这是对传统课堂的突破,课堂可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教学内容直接,容量增加,利于教师在课堂关注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关注主体,尊重个体的课堂理念,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薄弱学校因教学手段落后对教学有效产生的影响,对推进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无疑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为集体备课注入了新活力

由于任务型学案的编写用时长,编写内容需简洁、易懂,教师个人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一个人设计学案难免失之偏颇,往往以发挥同年级同学科备课组的智慧来完成,这就为同学科同年级教师研讨教材、教法、学法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为编写好学案,教师之间分任务、分责任,有分工,有合作,以老带新、专业引领形成常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体备课更趋有效和实效。

3.让传统课堂绽放课改的光芒

任务型学案导学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要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学生学习以多元激活培养能力,教学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课改的理念在教学有效中潜移默化渗透。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躬耕于勤,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是教师使命所然,坚持课改,立足实际,找到切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就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朱清汇,毕艳秋,刘冰洁.浅谈学案导学中的小组划分[J].新课程:下,2012(08).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反馈学案设计
乡愁导学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妙用“表扬”和“忽视”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