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历史变迁与思考
2015-10-21李霞
[摘要]文章回顾了我国近代专门化教育的发展历史,总结了不同时期专门化教育的特点和意义,阐明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提出了相较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专门化人才培養方式需要研究并加以改进的思想。
[关键词]人才培养 专门化教育 制度环境
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办学思想,是为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所采取的人才教育方式,当前学术界称之为“专门教育”、“学科教育”或者是“专业教育”,主要是相对于通识教育而言的。对人才进行规模化的专门性培养在我国有一定历史,它的发展与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
一、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的主要特点
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有其专属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表现为分科教育,教育效果侧重于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1.实行分科教学。分科教学是指按学科教学或者按专业教学。学科教学是指将教学课程按照学科大类划分为文科和理科,按文、理科分别安排授课内容和教学计划。专业教学是分科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主要围绕专业领域知识开展。专门化人才培养的分科教学制度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比较普遍,从前在苏联、印度等少数国家也实行过这种教育教学制度。
2.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从教育效果看,专门化教育有利于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属于专业性、职业性较强的教育模式,由于实行分科教学和专业教学,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具备特定职业或岗位技能的专门人才,尤其是培养工业和科技领域的技术人才。
二、我国近代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历史变迁
我国较为系统的、制度化的专门化人才培养起步于清朝光绪年间,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发展和变化。
1.为推进西学,《奏定学堂章程》开辟了我国近代以来人才专门教育之先锋,并奠定了专门教育的教授法基础。
据研究表明,我国近代较为系统的、制度化的专门化人才培养起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04年,为结束科举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清政府研究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①,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令形式正式颁布的教育制度,不但开辟了我国近代以来专门化教育的先锋,也奠定了中国现代专门教育的制度和理论体系。
《奏定学堂章程》包括《学务纲要》《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实业教育讲习所章程》等几十部涉及小学教育、中学堂教育和高等学堂教育的教育法规和法令②。《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开设“教授法”,表现为专门教育形式的“学科教育学”由此开始发展,之后“学科教育学”逐步经历了教材教法、分科教学论、分科教育学三个阶段的发展。
2.为尽快培养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壬戌学制”正式规定从高中采取分科式的专门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快速发展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计划大力培养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和科学技术人才。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行“壬戌学制”,正式规定从高中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即将高中教育分为普通科和职业科(有师范、商业、工业、农业、家事等科)两类,相当于现在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
“壬戌学制”将高中普通科又分为文科和理科两组。文科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学和社会科学素养,理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技能,两科开设完全相同的公共必修课目,包括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等③。除此之外,文理科还分别开设分科专修科、科业选修课,各科课程以学分计,以修满150学分为毕业。
3.为推进工业化发展目标,开展专门化人才培养的专业技术学院纷纷成立。
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经济技术极端落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极其匮乏,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专门化人才成为新中国建设的第一要务。1952年,新中国学习“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的方针,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④,开展专门化人才培养。当时很多工科专业院校纷纷进行合并成立专业技术学院,并使之专业设置与国民经济的业务部门对口,用以实现高等教育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的对接。
这一时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推行“专门化”。在课程设置上,“密切配合国家经济、政治、国防和文化建设当前和长期需要,在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实行适当的专门化”⑤,设置政治理论课,精简专业课。在教学方法上,推行教学计划和专业教学大纲(草案),实行统一标准的专门化教学。
4.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重建,强化了高层次人才专门化培养方式。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几近崩溃。文化大革命后,为了尽快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多快好省地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从1978年至今,高考制度经历了恢复和重建的过程,并且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引导着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从结果看,高考形式虽几经修改,但按文、理科类分别考试的基本思路没有改变(文科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理科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大学按文、理科成绩分别录取新生的方式没有变。高考制度加速了我国专门化人才的培养速度,也进一步强化了高层次人才专门化培养方式。
三、若干思考
专门化人才培养对我国近代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教育形式的独特性和人才培养结果的专有性,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在现阶段需要不断发展和变革。
1.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侧重于专门知识、技术的传授,有利于短时间内培养出特定岗位或技能的人才。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或者工业大发展时期,将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发生变革。
2.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有诸多局限性。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专门化教育”,必然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片面,形成知识漏洞,影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专门化人才培养塑造的人才类型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需要。
3.现阶段人才培养要突破专门化思想禁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力密集型向为技术密集型转变。经济发展客观要求构建知识复合型的创新团队,要求教育领域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整体创新能力。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奏定学堂章程》既“癸卯学制”
②见百度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903033.htm
③王丽,民国时期中学文理如何分科,http://www.g12e.com/html/1_12_/
④李立匣,建国初期教育制度变迁与私立高等教育消亡过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增1期,P94
⑤《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1950年6月)文件
[参考文献]
[1]李霞,刍议前置教育对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2]李霞,高校构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问题与对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年第11期
[3]王丽,民国时期中学文理如何分科,http://www.g12e.com/
[4]李立匣,建国初期教育制度变迁与私立高等教育消亡过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增1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