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与提升有效策略探析
2015-10-21刘甜
刘甜
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并通过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促进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及健康的成长,是当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重要要求。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其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了直接性的影响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项工作,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值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关注与重视,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情感共鸣
素质教育理念与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更加提倡学生天性的释放,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尽量顺应学生的天性,为其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学习氛围,促使其在更为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阅读与学习,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不断提升语文素质与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先运用富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语言与情调进行阅读示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感环境中,体会文章的文学艺术特色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情感的交流与融合;然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深化其对文章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与
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将阅读内容与游戏合理结合,或将学生比较喜欢的卡通人物引入课堂,更加生动地展示阅读内容,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阅读氛围,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丰富阅读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与情感的交流。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存在的。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不易对阅读这种反复、枯燥的内容产生兴趣。但是,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质养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了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经验与素质的积累与提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应用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其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断实现其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例如:在《小鹰学飞》的阅读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在设置音乐播放的背景下,播放“小鹰学飞”的图片或者Flash动画,在瞬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顺势引入故事,并适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小鹰跟老鹰学飞了几次,地方分别是哪里?
这样,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激发,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课文的学习思路;
而学生也会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合理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阅读教学比较枯燥、乏味,为适应小学生的特点,教师更应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并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同时在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阅读背景下,利用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从而深化阅读教学,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欣赏、感悟文章情感的同时,陶冶情操。
比如:在《司马光》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听说过司马光吗?司马光是故事中的人物还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人物呢?利用小学生容易好奇的特性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然后再将司马光的一些概况讲给学生聽,让学生了解到司马光是一位古人,其主持并编纂了《资治通鉴》等等;而后再顺势引入新课,阅读司马光砸缸这个经典的小故事,并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如果是你碰到小朋友掉进大水缸的情况,你会害怕吗?你会采用和司马光一样的方法,还是有更好的办法?
这样,在一种神秘的知识氛围中,学生的好奇心充分点燃,其阅读兴趣与热情也得到良好的激发,带着对问题的疑问,学生会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阅读与思考,实现了他们阅读能力与素养的不断提升。
四、拓展阅读教学的领域
知识应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为生活所服务。课内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课文的生活领域又比较广阔,所以教师可将阅读教学拓展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借助丰富多彩的生活实现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例如:引导小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对话朗读,编排课文剧,积极进行阅读练习;引导学生成立读书会,搜集一些名人传记、名著、读书名言等进行分享与交流,并将精彩的内容进行赏析与评说;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等,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真正爱上阅读,并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总而言之,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注重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深化与提高,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的良好结合,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与
能力。
参考文献:
徐丽芳.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与培养策略浅谈[J].中国教师,2009(S3).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