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5-10-21杨芳
杨芳
摘 要:语文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语文是现代教育的基础,也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身上的责任非常重大,从小学低年级拼音的学习到高年级作文写作,再到阅读理解等,都需要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不懈地努力。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这个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
关键词:个性;环境;主体意識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语文是现代教育的基础,也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当然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随着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大跨步发展,在科技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因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一线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极重。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营造一些适合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场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一、强化主体意识,改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和教学观念。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一些可以培养能力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最后找出答案。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最终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和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使语文教学的课堂活起来,何乐而不为?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多方面思考。我们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以前我们在设计课堂内容时,主要考虑本节课要向学生讲些什么,怎么传授,现在要转变为让学生怎么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随着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自然而然,学生的地位也就变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把握住学生前进的方向,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2.要优化语文课堂结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传授之后,教育者要指导学习者认真练习,但是练习的经验和技巧必须由学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揣摩和体会。”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要合理优化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首先教师除了讲解知识以外,更多的时间要留给学生去思考、分析和讨论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动手、动脑和动口。
3.在语文学习中要从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使其主体意识得到很好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创造环境,挖掘创新潜能
1.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积极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语文老师不能忽视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互动平台。因此,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做课堂学习中的首席,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老师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
亲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2.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例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月球之谜》,在这篇课文中实际上有好多有疑问的地方,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来解决这些疑问。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一位同学就提出:“从月球采回来一块岩石,大约有46亿岁,而在地球上的岩石年龄最大的才是40亿岁,难道月亮的年龄比地球的大吗?”还有一位同学提出:“把细菌撒到月球就死了,难道月球的土壤具有杀菌作用吗?”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
三、张扬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1.应明确批判精神是质疑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这就说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质疑,发现问题,因为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
2.语文老师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展示自我,就应该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张扬自我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大展示和小展示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为了培养新时期需要的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以张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样学生的综合素养才会得以提升,才会培养出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富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4.
?誗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