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探析
2015-10-21罗琛
罗琛
【摘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通过意识形态理论科学的阐释了意识形态的来源,性质及归宿,提出了要依靠共产主义实践活动祛除意识形态阶级性和虚假性。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当前我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形成过程;基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69-02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对人类社会进行分析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逐步发现和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并在《巴黎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逐步确立了这一理论。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当前我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形成的过程
(一)形成起点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从而开始逐步形成其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意识形态思想具有唯心主义特征,但同时其思想也对马克思创立意识形态理论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马克思正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通过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意识形式思想的否定和超越,从而开始初步探索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中的唯心主义意识形式的批判,否定黑格尔将一切实体看做绝对精神的观点,发现了意识的非决定性,并初步探索了作为阶级意识的意识形态问题,指出黑格尔将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社会维护意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确定了用实践的原则来研究意识形态问题,正如他指出:“黑格尔想使人的本质作为某种想象中的单一活动来单独活动,而不是使人在其现实性的人的存在中活动”①因此,在探究意识形态问题时必须立足现实活动。
(二)初步形成
通过《巴黎手稿》的写作,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初步形成。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提出意识形态来源于现实的感性活动,要用实践活动来克服意识形态本身的局限性和扬弃其虚假性。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受到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影响,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不同于黑格尔将异化的主体看做神秘的绝对精神,也不同于费尔巴哈异化观将宗教视为人的本质,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现实生活条件将异化与劳动相结合,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人的类本质以及劳动者之间的都存在异化关系。要祛除这种异化关系就必须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并且意识形态具有局限性和虚假性,只有依靠共产主义运动才能克服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和扬弃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实现人的复归。虽然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没有明确的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但是他通过对“意识”和“感觉”等问题的研究从异化的原因、表现论述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以及要通过共产主义运动这一实践实现异化的扬弃,在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创立了意识形态理论。
(三)基本形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马克思第一次将“意识形态”明确作为哲学概念来使用,他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最近的德国哲学和一起不同的先知为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②而一般的意识形态则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借以维护自己统治的思想体系。在这里他明确区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一般的意识形态,并得出了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这一论断。马克思指出:“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的观念……我们要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象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在这些东西的枷锁下呻吟喘息。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③这里不仅描述了意识形态虚假性和阶级性的表现,更提出了要反抗这种虚假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更进一步论述了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总是代表统治阶级意志,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反映了社会的物质基础,帮助统治者控制人民的思想,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也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阶级性。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来源:物质生活实践
马克思通过揭示意识形态与社会物质生产及社会经济制度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最初人们的意识只是本能的对客观环境的反映,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分工的存在,人们的意识开始可以不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具有绝对的独立性,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只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的观念表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及来源。社会物质生活决定社会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既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有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实践不仅决定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更新,离开了物质实践过程,意识形态就不可能存在。
(二)特点:实践性、阶级性和虚假性
马克思一开始就确立了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意识形态问题的科学态度,认为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物质实践,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意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意识也具有一定的能动性,会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的实践性,克服唯心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决定实践的错误导向。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没有自己的历史,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总是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识,是阶级社会的主流意识,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将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和艺术等意识形态形式作为思想文化强行灌输给被统治者,从精神方面把统治阶级利益合理化,并伪装成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使被统治者相信这种意识形态。从这点上讲,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虚假性的特征。
(三)归宿:诉诸实践,改造世界
马克思研究意识形态问题,要求克服意识形态的弊端,扬弃其虚假性,是为了实现人的复归,使人们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反抗这种思想统治,祛除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特征,唯一的途径就只有依靠共产主义实践活动。唯心主义意识形态观将世界看作意识的产物,没有从实际物质生活过程去考察意识,会使人们看不到意识形态的本质。因此马克思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④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扬弃不能只靠精神的批判来实现,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将理论诉诸实践,改变现存世界的私有制生产关系,才能消灭意识形态虚假性,因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⑥
三、总结
总之,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等人意识形态思想的超越和发展,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科学的阐释了意识形态的来源,性质以及归宿,提出了要依靠共产主义实践活动祛除意识形态阶级性和虚假性的有效途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当前我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梳理,对其内容涉及的主要方面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有利于我们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当前社会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在面对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分化时坚定信念,毫不动摇的堅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领域的领导地位,并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整个无产阶级运动贡献力量。
注释:
①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9.
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