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性梅毒与隐性梅毒治疗后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变化及意义

2015-10-21唐建伟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梅毒显性隐性

唐建伟

【摘要】目的:探讨显性梅毒与隐性梅毒治疗后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变化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36例梅毒患者,其中显性梅毒60例,早期隐性梅毒76例。在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变化都十分明显(P<0.01),60例显性梅毒患者治疗后阴转率为65.00%(39/60);76例隐性梅毒患者治疗后阴转率为19.74%(15/76)。可见显性梅毒患者经正规治疗后,效果明显,其阴转率明显高于隐性梅毒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梅毒患者治疗前后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差异很大,而显性梅毒的阴转率相对于隐性梅毒更高。

【关键词】梅毒;显性;隐性;非特异性抗体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16-01

梅毒为常见性传播疾病,可造成全身性损害与病变,可通过性传播或血液传播,乃至垂直传播给下一代。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属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是梅毒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内即可于血清内产生非特异性抗体以及针对TP的特异性抗体。血清学检测目前是梅毒诊断与疗效观察的主要方法[1]。通常情况下,显性梅毒较易发现,而隐性梅毒既难发现,发现时又难判断具体梅毒感染时间,治疗时疗效往往欠佳[2]。近年来,通过临床治疗及检验发现,在经正规治疗后显性梅毒的非特异性抗体滴度下降地很快,阴转率也显著高于隐性梅毒。对此,本研究选取我院136例梅毒患者,其中显性梅毒60例,隐性梅毒76例,在对其进行半年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8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136例梅毒患者,显性梅毒60例,早期隐性梅毒76例。梅毒临床诊断标准及分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梅毒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73-2007》。其中显性梅毒男16例,女44例,年龄17~69岁,平均(50.3±3.7)歲;隐性梅毒男27例,女49例,年龄18~67岁,平均(49.8±4.0)岁。

1.2 方法

1.2.1 血清抗体检测

采取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特异性血清抗体检测,试剂盒购自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先于反应板第1孔内加入100微升血清稀释液,于第2~4孔加入25微升。再取25微升血清加入第1孔内,以2n方式自第1孔稀释至第4孔,于第1~3孔内加入25微升未致敏粒子,于第4孔内加入25微升致敏粒子。将其混匀后于室温(15~30℃)下静置2h,观察结果。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进行非特异性血清抗体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荣盛公司。检测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分别吸取50微升阳性、阴性对照均匀铺于纸卡的两个圆圈上,取待检测血清50微升置于纸卡另一圆圈内,用滴管与针头垂直滴加1滴抗原于上述血清中。随后将卡片放于水平旋转仪上,按100转/min速度旋转8min后于亮光下观察,若出现红色凝聚物则为阳性,无凝聚为阴性。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240万U/次,分两侧臀部肌注,1次/周,一个疗程包括用药三次,用药剂量总共是720万单位,梅毒患者在接受治疗后6个月,进行TRUST滴度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显性梅毒与隐性梅毒患者的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变化情况。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 )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α=0.05。

2.结果

显性梅毒治疗前后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8,P<0.01),经治疗后阳性患者由60例减少为21例,阴转率为65.00%(39/60);隐性梅毒患者治疗前后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6,P<0.01),经治疗后26例阳性患者减少为21例,阴转率为19.74%(15/76)。可见显性梅毒患者经正规治疗后,效果明显,其阴转率明显高于隐性梅毒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28.62,P<0.01),具体见表1。

3.讨论

梅毒的传播途径多,可经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输血传播等。梅毒患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被误诊或忽视,当疾病进展至晚期,人体重要器官组织受到侵袭时,此时病情往往已不可逆。故临床选择何种检测方式对梅毒患者的早期诊治意义重大[3]。

目前临床多采取血清学试验方法对梅毒病原体进行检测,而血清学试验方法又分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两类。本研究采取的分别为TPPA检测及TRUST检测。其中TRUST试验是临床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较常用的方法,TRUST使用的特制甲苯胺红可使凝集颗粒呈红色,操作简单,结果清晰易读,试剂成本低。人体在感染TP后,组织细胞破坏裂解出的一种类脂质成分可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梅毒抗体,此抗体出现较晚,一般在硬下疳出现后4周检出,经规范治疗后,抗体滴度逐渐下降甚至消失,当病情复发时又会逐渐升高。因其滴度变化和梅毒的疗效呈正相关,故此类抗体检测可用于梅毒疗效观察、随访以及复发的辅助诊断[4]。不过,由于此类试验检测的属心磷脂非特异性抗体,故机体受到其他破坏时也会导致抗体呈现阳性,例如麻风、疟疾、猩红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水痘、风疹、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等[5]。可见,TRUST检测时特异性欠佳。故本研究首先对患者进行TPPA检测,即特异性检测,在确诊为梅毒后,再检测治疗前后梅毒患者的TRUST滴度,有效防止了TRUST单独检测时出现的假阳性。

使用TRUST滴度检测时,若血清滴度下降或消失,则表明抗梅毒治疗有效。本研究中,显性梅毒患者治疗后TRUST滴度较治疗前出现明显下降(χ2=77.08,P<0.01),隐性梅毒滴度变化也较明显(χ2=33.36,P<0.05)。可见,不管是显性梅毒还是隐性梅毒,经正规治疗后,患者的梅毒滴度都会出现明显改善。但本研究结果还表明,经正规治疗后,显性梅毒患者的阴转率要明显优于隐性梅毒,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2,P<0.01)。考虑到这主要与隐性梅毒的感染时间长、流行病史不清楚有关。

综上所述,梅毒患者治疗前后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差异很大,显性梅毒患者的阴转率要明显高于隐性梅毒。

参考文献:

[1] 陈利琼,杨桂英,刘玉平.梅毒特异性抗体与非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应用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89):912-913.

[2] 刘婷,王亮.隐性梅毒及其实验室检查局限性[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4):397-398,390.

[3] 陈彬,徐克,林晓敏,等.81946例住院患者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3,31(8):479-482.

[4] 莫坤.梅毒规范治疗后血清滴度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17(33):32-33.

[5] 陈曦,贺健梅,龚向东.艾滋病性病实验室诊断手册[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25.

猜你喜欢

梅毒显性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隐性梅毒更危险
妊娠合并梅毒该怎么办
孕期产检最好筛查梅毒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