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观察与系统评价
2015-10-21李传景
李传景
【摘要】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与系统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病毒性脑炎的患儿104例,随机分2组各52例。给两组病毒性脑炎患儿,都实施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再采取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监测患儿的脑电图情况、脑脊液情况,记录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测评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是92.31%,高于对照组71.15%,两组病毒性脑炎疾病的患儿对比治疗效果有差异(P<0.05)。 结论:针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疾病的患儿,通过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缩短治疗时间,在保障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获得临床上较高的系统评价。
【关键词】纳洛酮;丙种球蛋白;小儿病毒性脑炎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09-02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当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致残率非常高,严重者甚至危及患儿生命[1]。本文研究当中,针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疾病的患儿,通过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取得的临床成效是非常可观的,现将详情报告如下文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位于我院儿科,实施病毒性脑炎疾病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104例。所有患兒入院后,经过临床诊治,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疾病的标准。将这10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两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当中,男性患儿占32例、女性患儿占20例,年龄1岁到14岁之间、平均年龄(7.21±2.61)岁;对照组当中,男性患儿占30例、女性患儿占22例,年龄10个月到13岁之间、平均年龄(7.03±2.24)岁。对两组病毒性脑炎疾病患儿的性别、患儿的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没有明显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进行研究对比。
1.2 方法
给两组病毒性脑炎患儿,都采取常规综合方式[2]治疗。具体内容为,给予患儿抗病毒处理、降颅内压处理、降温解痉治疗、脑细胞营养补充和纠正紊乱代谢,必要时根据患儿病情,给予糖皮质激素进行短期的辅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采取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的方式[3]进行治疗。纳洛酮每日使用1mg/(kg.d)剂量,分为三次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每日使用500mg/(kg.d)剂量,静脉滴注的方式治疗,共计治疗两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方式对患儿实施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主要包括头晕症状、呕吐症状、发热症状、惊厥症状、意识存在一定的障碍等,监测患儿的脑电图情况、脑脊液情况,记录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测评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此作为观察指标。
1.3.2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病毒性脑炎患儿在经过治疗后的效果,将其分为三个等级标准:
显效:在治疗后的四天内,患儿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在治疗后的五天到七天内,患儿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
无效:在治疗后超过八天,患儿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才基本恢复正常。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治疗病毒性脑炎疾病的患儿中,其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为计量资料,对比方法为t检验;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病毒性脑炎疾病患儿之间,对比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毒性脑炎疾病的患儿分别接受治疗后,其临床病情症状、生命体征等恢复的时间均有不同。根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是92.31%,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是71.15%。由此可以得出,观察组病毒性脑炎疾病患儿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故此,两组病毒性脑炎疾病的患儿之间,对比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3 讨论
在儿科疾病当中,小儿病毒性脑炎疾病的感染途径,主要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等,在病毒侵入患儿机体后,进入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血循环系统和血脑屏障,从而造成患儿脑实质受损,导致患儿出现头晕情况、呕吐情况、发热情况、惊厥情况以及意识出现障碍等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
纳洛酮[4]主要是用来治疗阿片类药物中毒,使用纳洛酮药物治疗后,只会导致极少数的患儿出现呕吐、口干、厌食、恶心、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轻微的不良反应情况,且大部分患儿产生此类不良反应后,都不需要进行处理就能自行恢复,不会给患儿术后造成任何困扰。纳洛酮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疾病的治疗,能够有效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和内啡肽结合,改善患儿的呼吸中枢,阻止形成自由基,从而改善患儿的脑水肿、脑代谢情况,恢复患儿的正常意识,保障患儿的呼吸作用,并且可以直接对患儿的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丙种球蛋白[5]能够提高患儿机体抵抗能力,增加患儿的抗体含量,平衡病毒感染,起到切断免疫损伤的效果。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病毒性脑炎患儿,在采取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采取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的方式进行治疗后,其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2.31%,而对照组病毒性脑炎患儿,只进行常规综合治疗后,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仅有71.15%。由此可见,两组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有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疾病的患儿,通过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缩短治疗时间,在保障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获得临床上较高的系统评价。
参考文献:
[1]宋献丽,许立民,孔磊等.高压氧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0):1912-1913.
[2]黄纯,梁文旺.更昔洛韦、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5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5):796-797.
[3]张玉彩,邹东方,胡婷等.小儿病毒性脑炎血清、脑脊液中S100B蛋白与sVCAM-1含量的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3010-3013.
[4]徐海平,洪丽娟,刘清宁等.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6):7-9.
[5]杨峻,廖伟强,邓慧延等.阿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327-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