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无缝隙护理对急诊内科患者不良情绪及病情康复的影响
2015-10-21张凤萍
张凤萍
【摘 要】目的:对优质无缝隙护理在内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78例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无缝隙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对比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观察组显著轻于对照组,遵医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不良症状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无缝隙护理可提高内科护理质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优质无缝隙护理;内科;不良情绪;病情康复
优质无缝隙护理不仅和患者的转归有着直接关系,同时还能体现整个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无缝隙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患者的最终需求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主要宗旨,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理念的体现,让患者在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更加细致和完整的护理服务,有效保证了护理质量[1-2]。我院自2011年3月以来在内科病人中实施优质无缝隙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改善护理质量,现将报道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9岁至57岁,平均年龄(36.14.3)岁,其中呼吸内科24例,神经内科19例,内分泌内科18例,其它内科17例,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无缝隙护理,具体方法有1、建立无缝隙责任护理小组。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能力、资历、学历等进行排序,分层管理,确定个人的职责范围,各小组根据负责患者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知识学习,形成有组织、有安排的护理急救模式。2、建立无缝隙排班模式。将床位进行排序,并安排合理的无缝隙班次排序,实行相对固定的24小时负责制。3、建立无缝隙急救模式。实行患者先诊治后付费的模式,即接诊后三十秒内即对患者进行诊断查看,使用绿色通道保证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后再进行挂号等各种手续[1-3]。
1.3评定标准
经过护理后对比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采用自制评分表进行评价,评分项目包括焦虑10个因素,抑郁10个因素,共计20个因素,每个因素记一分,总分大于18分为无焦虑、抑郁倾向;总分在15至18分为轻度焦虑抑郁;总分在10至15分为中度焦虑抑郁;总分小于10分为重度焦虑抑郁。
对比遵循医嘱的程度,采用自制遵医嘱调查问卷,共计十项调查因素,每项目计一分,大于7分视为良好,5到7分视为一般,小于5分视为差。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并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加满意例数除以39,再乘以百分百。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标准差(±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用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据统计,观察组轻度焦虑抑郁倾向有6例,中度焦虑抑郁倾向1例,其余皆为无焦虑抑郁倾向;对照组轻度焦虑抑郁倾向有11例,中度焦虑抑郁倾向5例,重度焦虑抑郁倾向1例,可见经过护理后对比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观察组显著轻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數(n)
>18
15~18
10~15
<10
观察组
39
32
6
1
0
对照组
39
22
11
5
1
在遵医嘱调查上,观察组良好有28例,一般有10例,评为差的只有1例,良好率达到71.79%;而对照组良好有11例,一般为25例,评为差的有3例,良好率仅有28.21%。可见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因为两组患者在病死率上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统计中观察组中仅有3例产生不良并发症,不良症状发生率为7.7%,且平均住院时间为(2.1±0.8)个月,而对照组有8例产生不良并发症,不良症状发生率为20.5%,平均住院时间上位(4.5±1.7)个月,可见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n(%)]
组别
例数
不良并发症
不良症状发生率
平均住院时间
观察组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