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语文教学之味
2015-10-21田芳珍
田芳珍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是五味杂陈的,应该体现出教学的独特性,不应该将语文课上成千篇一律的说教课、模式课、讲解课,应该加入各种味道,让学生在味道的吸引下,增加與语文学习的亲近感。
关键词:人文味;情感味;文学味;生活味;新闻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语文味更加浓郁,让语文教学体现出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特点,让语文教学不陷于教生字—讲解课文—完成联系的俗套中呢?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让语文教学变得味道十足。
一、人文味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入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这一教育目标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融入文章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培养和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章,应将这些文章中的思想和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无限的宠爱,这就导致学生缺少责任感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此语文教育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重任。教师在精心准备课程的时候,就应该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人文的味道,让学生在品尝这一味道的过程中能够健康成长。
二、情感味
情感是知识的肥沃土壤,这是一位著名人物的话。教材的编排所选取的文章都体现出了浓烈的情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炙热的情感融入其中,让学生能够用心感觉到,这样融入课文、课堂的情感中,学生就会有一个舒服的学习环境,从而让语文学习成为传递感情的纽带。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所包含的深情,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能够发现课文的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也为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中,教师也要不惜对学生进行鼓励,一个微笑,一次言语的表扬,一个赞赏的表情,用真情呵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消除对语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和抵触心理。同时这种情感教育也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完善。让这些情感在习作中加以流露,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注入新的血液。
三、文学味
由于受到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很多优美的文章也被学生作为是答题的工具与依据,很少有同学会体会其中诗化的语言与饱满情感的抒发。这一点我有些切身的感受,自己走上讲台后,重读教材中这些文章时,才发现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大师的精品之作,都是教材编排者精心选取的。但是在上学的时候,却没有发现这些课文中的文学性,甚至对有些课文都没有印象,这对于语文教育是很悲哀的。
因此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除了拉网式的答题训练,我们应该强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不应该让学生把课文仅仅当作是一种文字工具,从而忽视其中的诗意。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传世的名篇,都是作者独特视角下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在学习相关的知识点之后,我们更应该注重体味优美,感味其中的诗意。或许这也可以看成是学习中一次完美愉悦的放松。
关于文学味的浓重与否,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准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除了试题、考试以外不一样的东西,这样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民国时期的教授已经给了我们很经典的事例。比如说梁启超先生的课上,忘情处会手舞足蹈,会泣不成声,就是对于问题体味的抒发与传授。或许,一次成功的讲授,就能燃起一个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之火。
四、生活味
都说生活是一本大书,是我们学习的良好教材。生活是教育的源头和目的。生活是变化的,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不一样的经历,会激发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语文教学也不能够脱离生活,只有将语文教学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才能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在准备的过程中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语文,这样学生才能将语文的学习视为是简单的、快乐的、有用的事情。二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善于揣摩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对教育内容反复品味,将语文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反复引导,学生就会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为学生学习思维和视野提供新的动力。
五、新闻味
新闻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利用课外的资源,将新近发生的事情或者新近研究的成果引入课堂的教学中来,让学生与时俱地进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情感。
但是在运用一些材料的时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精心地选择,要与正常的教学内容无缝对接,这样才有利于情景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切忌将语文课上成时政课,从而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旭霞.细品语文教学之“味”:浅谈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吸引力.现代交际,2014(10).
[2]董雪艳.在比较阅读中细品其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9).
[3]曹卫星.用语文的方式“烹调”语文的味道.教育科学论坛,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