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5-10-21张春阳
张春阳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知识生成。贯彻这种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既要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又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充满创造成功的自信心和创造激情,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技法,并能迁移到学习和日常生活当中去。
一、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创新火花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创造精神。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过:“什么是创造?我想只要有一定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是创造。我们把创造的范围推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这句话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创新的含义。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的主阵地,根据学生喜欢发问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及时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索。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学生主动求异、积极思考的气氛,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除抓住学生疑难点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外,还可从关键词、句、段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营造创新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培养和训练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型教师应善于营造这样一种气氛,让学生在其中大胆、自由、积极地思维。优良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体潜能和形成个性化的广阔天地。在教学中要积极建立师生之间互相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要用心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下学习,你会发现学生随时会有创新的火花再闪烁。
我们以《第一次工业革命》这课为例:请你用史实来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可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讨论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二组同学讨论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第三组同学讨论如何一分为二地客观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展开思维联想,并在想象中产生了用语言表达的欲望,凭借感情和想象,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创新情境,积极推进探索精神,激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思维,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編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