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红六军团西征的意义

2015-10-21高波

湘潮(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红六军团红军

高波

一、组建红六军团

红六军团相对其他红军主力军团,组建的时间稍晚些,但它在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却是巨大的,随着大量鲜为人知的红色史料的再现,红六军团西征的意义显得更为光彩夺目。

1933年6月中旬,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在湘赣、湘鄂赣苏区红军主力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下辖十七、十八两个师。其中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八军改编为红十七师,萧克任师长,蔡会文任政委;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十八军改编为红十八师,严图阁任师长,徐洪任政委。部队陆续集中于江西永新。

二、红六军团西征前的形势

1933年春,蒋介石在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失败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集中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加紧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他一改过去“长驱直入”“分路合进”的战略战术,采用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术,在红色苏区的周围筑碉建堡,加强军事、经济封锁,企图逐步紧缩苏区,消耗红军有生力量,最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此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代表博古、李德不切实际地采取“堡垒对堡垒”“阵地战对阵地战”的战略战术,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结果,在国民党军队优势兵力的猛烈进攻下,装备低劣、失去灵活机动的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到8月,中央红军控制的70个县只剩下6个,甚至连长汀也落入国民党之手,许多红军将士战死沙场。中央苏区南北门户洞开,红军在内线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希望破灭。中共中央决定将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博古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红军在作战不利形势下的对策。毛泽东在讨论中发言,建议红军主力应尽快向外突围转移,转移的方向不宜向东北,可以往西。会议没有接受这一主张,只是决定派红七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派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并开辟新的苏区。对于这两支部队的行动,周恩来于194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指出:“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这句话是对他们的客观评价,红七军团主要是调敌,红六军团主要是探路。

在国民党军队向中央苏区腹地全面推进的危机时刻,为吸引国民党军的兵力,减轻中央苏区压力,1934年7月初,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皖赣地区,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创造和建立新的根据地。7月6日,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北上。红七军团过闽江后,中央苏区的报刊进行了大量宣传,但对红六军团的行动报道甚少,这样做既是为了大张旗鼓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也是为了迷惑敌人,掩护红六军团的西征和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

当时中央苏区在北、南、东三面均被国民党重兵包围,只有一条出路——往西转移。红七军团往北只是虚晃一枪,通过向福建、浙江移动,试图破坏敌之后方交通线,扰乱敌之部署,但这不能根本改变战局的走势。为红军主力长征探路的历史责任就落到了红六军团身上。随着红六军团的西征,红军长征的序幕就此拉开。

三、红六军团西征

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发布《关于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创造新苏区问题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指示红六军团由江西遂川突围后,第一步到达湖南桂东地域,发展游击战争,推广游击区域;第二步到达新田、祁阳、零陵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苏区根据地;第三步横渡湘江,向新化、溆浦之间的山地发展,并向北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二军团取得联系。

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受命率红六军团9700余人离开湘赣根据地,从横石、新江地区出发。8月11日,胜利突破湘赣粤三省敌人设置的四道封锁线,抵达湖南省桂东县寨前圩。8月12日,红六军团在寨前圩村边的一个河滩上举行全军团军人大会,庆祝突围胜利,誓师西征。会上,任弼时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萧克为军团长兼红十七师师长、王震为军团政委兼红十七师政委、李达为军团参谋长、张子意为军团政治部主任、龙云为红十八师师长、甘泗淇为红十八师政委、谭家述为红十八师参谋长、方礼明为红十八师政治部主任。同时,正式宣布以任弼时为军政委员会主席,由任弼时、萧克、王震三人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军政委员会为红六军团最高领导机关。

当晚,红六军团第四十九团作为西征部队先遣团率先从桂东县寨前圩出发,直奔郴县。主力部队随后跟进。经连续几个夜晚行军,15日进抵泉水、东江一带。16日,进入郴县县境。部队一部由郴县进入到宜章平和,经卖牛岭、温家,再辗转进入郴县铁山里,向桂阳方向前进。16日晚,先遣团避开敌人严密封锁的通道,走小道,攀悬崖,摆脱敌人,于17日越过粤汉大道,经走马岭,迅速通过耒阳、郴县公路,进入桂阳县境后,经金义,绕过桂阳县城再经仁义圩、梓木圩,19日抵达七里坪。19日晚,第四十九团三营向新田县城发动攻击,歼灭国民党保守团守城之敌。但是,城北外二羊岭上炮楼异常坚固,在20日上午团主力进城后才将碉堡内的20多名保安军全部歼灭。8月20日晚,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在新田小源公祠召开师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决定,部队进入新田縣城作短暂休整,及时补充给养,并开展扩红工作,重伤病员留下就地养病治伤。主力部队在25日前以急行军速度到达湘江南岸零陵的蔡家埠附近,在零陵、祁阳间两渡湘江。提前执行向新化、溆浦前进的第三步计划。如情况有变,则在祁(阳)、新(田)、常(宁)地域之阳明山及其附近地域发展游击活动,以阳明山为根据地。23日,红六军团到达零陵东北地区。随后再经嘉禾县进入广西北部,9月上旬在界首渡过湘江,9月11日进入湘南城步县境。9月19日进入贵州省锦屏县境。22日渡过清水江。10月7日,由于敌情不明,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陷入湘、赣、黔敌军24个团的包围,红军与桂军廖磊第十九师发生遭遇战。经过广大指战员的浴血奋战,军团主力在任弼时、王震的率领下向石阡、镇远边境转移。突围途中,五十二团陷入敌军包围,全部壮烈牺牲,红十八师师长龙云被俘,后在长沙英勇就义。10月24日,突出重围的红六军团主力终于达到黔东印江县木黄,与前来接应的由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师。10月26日,两军进至四川酉阳县的南腰界,召开了庆祝两军会师大会。之后,红三军经中央批准恢复红二军团番号,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红二、红六军团的行动。10月28日,红二、红六军团撤离黔东,向湘西转移。11月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胜利完成了为中央红军探路的任务。

四、红六军团西征的宝贵经验

红六军团的西征,持续78天,行程2500多公里,冲出于数倍于自己的敌军追截堵围,到达黔东地区,完成了为中央红军进行长征而进行的探路任务。其宝贵的经验主要是:

其一,勇于纠正错误指挥,结合实际选择行进方向。

“左”倾中央在指挥六军团的行动上,先后指示了红六军团的发展方向是湘中地区、城步地区、湘西地区。虽然,红六军团在执行中央制定的西征第一步骤时比较顺利,但在执行第二步计划时却遭到了重挫。8月23日,当红六军团进入零陵的蔡家埠一带准备渡过湘江时,湘敌第十九师和桂敌第七军共9个团已先行赶到湘江沿岸;敌长沙独立三十二旅正向零陵和祁阳方向开动,桂军也向这方面调集;敌追击部队15师已到达阳明山西南侧,敌16师正向常宁急进。敌人正计划围歼红六军团于祁阳、零陵以东地区。如果机械执行中央精神,红六军团即使渡过湘江,也是把自己不足万人的队伍置身于数倍于己的敌军重围之中。根据实际情况,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果断决定放弃原定从零陵地区渡江的计划,进入阳明山地区,同时向中央作了报告并申述改变原计划的理由。红六军团通过改变行军方向,以神速动作,把敌人抛在了后面。

9月8日,红六军团在车田接到中央的补充训令,指出“目前六军团行动最可靠的地域,即是在城步、绥宁、武冈山地”,并强调“在9月20日前必须保有这一地区”。实际情况是,湘敌李觉指挥第一、第二补充总队、第五十五旅第一0九团,分路向城步方向逼近;桂敌第二十四师也由龙胜向城步方向急进;湘敌独立三十二旅和桂敌第十九师也沿西延城至城步大道,向我军压来;湘桂敌军企图围歼我军于城步地区。如执行中革军委训令,进入绥宁、靖县、通道三角地带,必然处于敌人前截后追、南北夹击、腹背受敌的情况,不但无法北上与红二军团会合,且有陷于死胡同中全军覆没的危险。红六军团急电中革军委,要求改变行军路线。得到中央同意后,全军立即经丹口、通道往西,取道黔东南到达黄平,进入贵州境内。红军出其不意的行动,使敌围歼红六军团的企图再次破产。

红六军团就是通过不断地修正“左”倾中央的错误指挥,结合实际选择行进方向而保存自己、完成西征探路任务的。

其二,及时摆脱“大搬家”羁绊,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

“左”倾中央在六军团行动之前,就指示参加转移的单位应有红六军团十七、十八师全部、红校学生及无线电两架、野战医院和制弹、修械厂。到红六军团出发之时,把犯人、医院、兵工厂、石印机,甚至老虎钳子都带上了。这种“大搬家”完全违背了在无根据地条件下实施战略转移对机动、灵活、快速等原则的要求,“使部队的机动能力大大削弱,行军不灵便,打仗顾虑多,客观上影响了指挥员寻找机会打仗的决心”。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湘桂黔边山高路险河流众多实际,红六军团领导层很快意识到这种“大搬家”束缚了行军作战。为了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红六军团领导层果断决策,首先处理了大而重的机械设备,及时甩开包袱。入湘后,红六军团又进一步轻装,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机动灵活性能。在9月上旬进到黔东南地区时,除武器弹药外,其他东西全部扔掉了。

甩开包袱,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8月12日至23日,从桂东经汝城、资兴、桂阳、新田,直至湘江东岸零陵北面的蔡家埠,把刘建绪的十五、十六师及4个保安旅、北上粤军撂在桂东一带。当发现在零陵西渡湘江不可能,且有陷入敌人又一个包围圈的危险时,迅速果断地转向阳明山,东出白果市,经嘉禾西转至道县、江华间过潇水,到达湘桂边,又把四倍于己的敌军丢在零陵、祁阳,使得参与“围剿”的湘桂军阀叫苦不迭。湘敌李觉慨叹:红军行踪飘忽,使得国军疲于奔驰。这正是红六军团领导层在西征时期及时摆脱“大搬家”羁绊,提高行军作战能力,在行动中努力实现军事路线转变的结果。

及时纠正“左”倾路线“大搬家”错误,提高行军作战的能力,是红六军团先遣探路总结的一条经验。红六军团在甘溪之战后,针对部队减员、行李相对增加,已成为部队行动的累赘时,于10月10日就向中央报告:“我军前后减员约千六七百人,伤减员、枪支极多,行军笨重,平地四时,山地要六时至十时,遇敌须掩护四五时才能通过。”要求中央允许进一步“焚烧行李,减少辎重,以灵活的游击动作,转到苏区”。红六军团上报这一情况,其意图在于,希望能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减少辎重”对大规模战略转移的影响。

其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法,在运动中寻找弱敌予以歼灭。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是“左”倾军事路线的失败,是“短促突击”“堡垒对堡垒”等战略战术的失败。逐步地放弃“左”的军事路线,运用毛泽东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是西征时期红六军成功实现突围和转移的特点。

纵观红六军团从江西横石到黔东的轉移,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活”,让湘桂黔军阀的高层及参与“围剿”的各级官兵根本不可能明确判断红六军团下一步可能要走的方向。何键在一份报告中坦言,对行动中的红六军团“实不能必究其窜何地”“完全是如水之走隙,虽有目的而无方向”,对红六军团所到之处,“每每不能均如我们所料”。国民党的军事史家哀叹:“计划不可谓不周,防线不可谓不密,迫剿不可谓不勤”,但红六军团“或南或北,忽东忽西”“迷离惝恍,使湘军不易断定其企图,捕捉其主力”。

红六军团在西征之初,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迅速突破湘敌构筑的四道封锁线,取得突围的成功。在无力量优势的情况下审时度势,在运动中牵制敌人,并主动去寻找敌人劣势,选择敌人弱点,不失时机,在运动战中予以歼灭。运动战是红六军团战胜敌人最有效办法,文市之战和新厂之战是其运动战之典范。

9月1日,红六军团到达广西灌阳县的文市,准备从全州的界首过湘江。但是,桂敌第十九师、湘敌第十六师误认为红军远途而来,连续行军,已成疲惫之师,不堪一击,故贸然轻进。红六军团决定教训这股追敌,在文市附近抢占有利地形,构筑工事,严阵以待。9月3日,当敌军逼近文市时,红军战士突然反击,一举击溃敌8个团的追击,使得敌军不敢冒进,红六军团安然渡过湘江。

9月18日,红六军团抵达靖县境内的新厂一带,拟经通道向西转入贵州。湘敌补充第二总队的两个团邀功心切,孤军冒进。红六军团领导层决定抓住战机予以歼灭。于19日经一天的战斗,取得了毙敌400余人、俘敌官兵200余名、缴获各种枪支400多条的战果。新厂之战后,尾追之敌不敢轻易近前,为进入贵州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

从红二、六军团会师之后,迅速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的行动看,这种灵活的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红二方面军成为长征中力量未受损失反而扩大的红军主力部队。

其四,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注重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红六军团西征,就是从有根据地条件下的作战转变为无根据地条件下的作战,因而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在西征途中,每到一处,首先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的宗旨,沿途张贴布告,散发传单,人人进行宣传活动,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处处关心、爱护群众利益。将没收的土豪的粮食和财务分给贫苦群众,对生活极端困难的贫苦群众,给予慰问和救济,因而取得了沿途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到达民族地区,红军模范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处处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违禁忌。红军主张民族平等,行动上切实平等待人,使深受民族压迫的苗、侗族同胞有史以来第一次享受到了平等的待遇。不少群众主动为红军站岗放哨、当向导、照顾伤病员,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收留掉队的红军,并帮助他们寻找部队。9月23日,红六军团进到清江县(今剑河县)南嘉堡的里格地区准备北渡清水江时,苗、侗两族群众为红军指引渡口,收集船只,绑扎木筏,架设浮桥。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全军团24日顺利渡过清水江。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西征取得胜利重要条件。

遵循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不断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红六军团完成西征任务的关键。为了保证部队真正成为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六军团在部队中建立了各级党的组织、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从而使部队保证了党的坚强领导,提高了红军广大指战员的旺盛斗志。

接到训令后,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做好思想准备,红六军团召开了政治工作会议。任弼时亲自作了《争取新的决战胜利,消灭湖南敌人,创立新的根据地》动员报告,从政治上,战略上解释新任务的重大意义,号召全体指战员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团结一致,依靠群众,发扬红军英勇顽强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客服困难,战胜敌人。他根据部队可能出现的思想动向,特别提出要防止在战略转变关头可能出现的惊慌失措和消极动摇情绪。在思想动员和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组织上加强了政治机关。并根据新任务的特点,在全军团开办短期训练班,集训了政工干部;又从地方抽调250名干部,组成随军工作团,作为创建新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红六军团将士就是在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影响下,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心,发扬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果敢作战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困苦而一路走来的。

五、红六军团西征的历史意义

在国民党军队向中央苏区腹地全面推进的危急时刻,红六军团奉命西征,撕开了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围剿”防线缺口。而且,红六军團始终拖住湘、桂、粤、黔、川军等数省兵力于周围,打乱了敌人企图围歼红军于湘赣苏区和中央苏区的部署,转移了国民党决策层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湘桂敌军队中央苏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长征准备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西征中,及时向中央和军委报告了沿途的地形、民情、气候、物产等,为中央红军转移提供了重要情报;其在西进途中做了大量政治宣传,为尔后中央红军的转移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战略转移行进中,其勇于抵制“左”倾中央的错误指挥,不断修正保守主义的“大搬家”错误倾向,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军事原则的实践,为后来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一种参考,也为我党最后抛弃“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奠定了基础,对处于危机时刻的中国革命困局的扭转有着重大的贡献和历史影响。

(作者系永州市史志办副主任)

猜你喜欢

红六军团红军
半条红军被
新田: 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的革命活动及革命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坳
十送红军
任弼时与红二方面军的创建
长征先遣队西征入黔
记录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高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