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
2015-10-21李爱民
李爱民
数学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找准每一个知识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融入生活情境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里特有的,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展示丰富的图像、生动的文字,引导他们富有兴趣地走进数学王国,培养学生敏锐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负数》时,笔者先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感知负数的概念。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例子,如冬天的气温能降到零下几度;如何表示“家里的水井在地面以下深10米”等。由于这些实际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且隐藏着负数的知识,所以学生学起来有真实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巧用生活实例领悟知识内涵
數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还必须强调形象性,善于运用生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引入感化材料,来展开数学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笔者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然后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它们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②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③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让学生“做数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定理。由于学生比较熟悉这些身边的物体,所以能更加深刻地领悟所学的数学知识内涵。
三、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应用意识
在现行教材中,有些题目陈旧、数据过时,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相比,教材内容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编写习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如在教学“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后,笔者布置了一道习题:“你们回家后测量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块地砖的长和宽,算出面积,最后计算客厅里需要铺多少块这样的地砖?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通过紧密结合课内外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数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开展数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精心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过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学校组织公园游览活动,教师27人,学生200人,门票价格为成人每位30元,学生每位15元。团体30人以上(包括30人),每人20元。按照这种价格,我们怎样买票最省钱?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合理的购票方案。”等学生设计好后,笔者收集了学生的不同购票方案,并公布于众,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选出一种最合理、最省钱的方案。这种数学活动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意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