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活激活小学数学课堂

2015-10-21邓显云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操场小数课外

邓显云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可见,小学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利用生活资源,有助于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

一、课前预设,捕捉生活现象,让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小学数学知识。人教版数学教材设置了不少生活情境,把生活问题变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载体,所以教师应抓住教材特点,精心预设,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思考其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和家人去超市买菜和生活用品,试着计算:“白菜1.2元/斤,买2斤需要多少钱;萝卜1.5元/斤,买2.5斤需要多少钱?” 学生可能会这样计算:1.2元可以分成1元和2角,用1元乘以2斤得2元,用2角乘以2斤得4角,加起来是2元4角,即2.4元;有的学生会先把1.2元化成12角,用2斤乘以12角得24角,再化成2.4元。其实,这两种计算方法都蕴含了小数与整数的算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考过程,再进行巧妙地处理,逐步过渡到小数乘整数的数学算理中。小数在生活中运用范围非常广,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巧妙地把生活引入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激活数学课堂。

二、课堂探究,联系生活实际,让生活激活思维

数学教材中的很多概念和定律都比较抽象,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无法正确运用,但是它对学生学好数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借助生活化的材料去降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难度,就能激活数学课堂。

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如何把生活与百分数联系起来,就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如在教学《百分数》时,笔者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百分数,有一位学生提到数据统计:“2009年,某权威机构对中小学生近视率进行调查,小学生、初中生的近视率分别为39.05%和64.3%。”教师让这位学生进一步说明这两组数据,他补充说:“如果有100个初中生,近视人数就是64.3个。”他的话一说出,学生们就笑了:“人怎么会有0.3个呢?”笔者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对这个百分数进行深入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知道百分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数与数之间关系,如打折、利率、百分率等都是百分数的运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生活中的案例为探究对象,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百分数,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

三、课后拓展,回归生活,让运用内化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所以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学生既要立足于课堂,又要拓展到课外,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布置相关的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又如人教版数学教材设置了不少数学综合实践的活动专题,它是学生课外拓展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常用的测量工具,组织学生测量学校的操场,计算操场的面积。由于学校的操场是不规则图形,所以学生需要“分割”操场,然后利用测量工具量出对应图形的数据,再计算出学校操场的面积。由于不同学生的测量方法不同,计算结果自然也不同。当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差异时,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自主发现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笔者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假如要重新粉刷教室,请大家预算材料和造价。”这些问题都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是课后拓展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必须精心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巧妙地搭建平台,让学生、数学、生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用生活激活數学课堂,促进学生利用生活学习数学,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营前镇石溪小学)

猜你喜欢

操场小数课外
操场的一天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学校操场
失踪的小数
下课了
一起解答含小数的方程
小数精灵成长记
数轴上的小数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