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志馆的信息化建设
2015-10-21孙正宇
孙正宇
[摘要]方志馆作为全面展现地情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方志馆的功能得以拓展,更加趋于完善。本文对方志馆信息化建设的含义和特点予以阐述,提出了对方志馆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构想,并就如何更有效的开展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方志馆;信息化;布展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方志馆作为全面展示行政区域内地情地况、文化民俗、历史沿革、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力平台,发挥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使得方志馆的功能趋于完善,展示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等技术为基础,将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并加以开发利用,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为推动社会发展转型提供技术支持。方志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馆内多数工作与职能实现计算机作业,配以其它现代信息技术将方志、年鉴等资源及实物藏品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挖掘、整合,并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媒介对其信息交互处理,以期更好的实现收藏、研究、开发、利用等功能。
与方志馆传统模式相比,信息化建设具有诸多优点。传统模式单纯以搜集、整理、保存志书资料等纸质载体为主,在信息化背景下,方志资源的保存、传递、加工更多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其载体和类型发生了变化,除了纸质志书、年鉴外,还会生成多种类型的电子文档和多媒体资料,具有内容丰富、易于查找、共享度高等特点。将方志资源数字化后,以文本影像等几种形式呈现,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库的跨库链接,使人们不用对志书资料进行冗繁的手工查找,只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即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模式下与参观者需面对面的单一服务模式,扩大观众数量,使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选取所需的内容进行阅读和观看。
方志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技术构成上讲,通常包括网络化建设、书目和藏品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及方志馆网站建设等。
一、方志馆的网络化建设
局域网建设是方志馆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是方志馆内部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局域网,能够实现馆内各展区、部门共享软硬件及信息资源。局域网建设包括网络的综合布线以及服务器、交换机、计算机等设备的配置应用。在局域网硬件平台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网络结构选型和交换机、服务器的配置。通常使用星型结构以交换机作为中心节点进行连接,这种网络结构清晰、故障率低、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且不会对网络上其它节点造成影响。在综合布线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全盘考虑,预料到由于展区需要而变更或拓展网络的可能,尽量多设置端口,做好隐蔽工程,避免因布线不合理而降低整个馆内网络系统的性能。
互联网是方志馆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在局域网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可申请ADSL、光纤等宽带服务,并配置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作好数据备份,避免系统被非授权用户访问及受到黑客和病毒的危害,这是实现方志馆信息化的必要保障。
二、方志馆的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的协同办公为高效率工作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能更加便捷地存储、获取、加工信息资源,更好的为管理、展示和决策服务。
1.办公自动化系统。该系统通常具备信息发布、信息浏览、信息维护和个性化设置等四大基础板块,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信息管理的平台,操作者可按照不同的需求对信息归类,将其发布至相应栏目中,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的目的。办公自动化系統能够满足方志馆不同层面管理者处理日常工作的需要,具备日程安排、公文发送、个人办公、会议组织等功能,有效地协助完成各项工作,提高部门间的协作,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书籍管理系统
书籍管理系统是运用数据设备和数字建模等方法,为书籍管理提供最优化可行方案的系统。该系统通常设有书目录入、书籍编目、书目检索、借阅流通、数据备份等模块,主要负责书籍的采购、录入、查询、流通及书籍相关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等项工作。
3.馆藏管理系统
馆藏管理系统是对馆内藏品展品信息进行管理的系统,并由此扩展出记录、研究、展示等多种功能。该系统集合了信息查询、库房管理、陈列展览、账务统计以及藏品征集等业务模块,并支持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格式,可以替代传统卡片式管理,大幅提升馆藏管理效率与水平。
三、方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构建是方志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肩负着方志资源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方志资源数据库多由数字文献系统、信息揭示系统和专题知识系统三部分组成。首先通过数字文献系统对具有志书和藏品特征属性的元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存储;再通过信息揭示系统对元数据标引著录并建立索引文档,将分散在志书各卷、章的信息内容揭示出来,整理成新的数据信息;最后,通过专题知识系统将分散的方志数据集合起来,实现方志资源重组和抽取,生成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从馆藏资源类型和信息来源进行分类,方志资源数据库可以下辖影像资源库、全文文本库、地名库、人物库、景观库、插图库、书目库、馆藏文物库等多种子库,子库之间采用文本和镜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单项、全文及夸库关联连接检索。例如全文数据库,对馆藏志书进行全文数字化处理,并对元数据格式加以识别和标引,实现为读者提供全文文本、全文检索和智能分析服务。再如,馆内藏品库,除了藏品的基本信息外,通过扫描、拍照、建模等方式对书籍及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特定文件方便存储,还可在展厅或网上通过成像等方式展现藏品原貌。
四、方志资源及展品的数字化采集
方志馆的馆藏通常分为志鉴书籍和实物藏品两类。志鉴书籍的数字化采集多采用扫描、拍照等方式,制成原版原貌的tiff格式数字影像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ocr识别系统,将数字影像转换成文本格式,并根据相关规范重新整合、加工、著录,形成易于存储、便于检索和应用的数字资源。也就是说,数字化采集工作可分为影像、文本、版式还原三个步骤,涉及影像处理存储、加工规范、文本识别、检索方式等多方面技术支持;实物藏品数字化采集和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其数字化信息,该信息主要包括:元数据、影像资源及文本数据等。元数据是指提供关于信息资源结构化的数据,每件藏品都对应一条元数据,每条元数据都应包括该藏品的所有特征或属性,一般包括其性状、质地、尺寸、用途、历史渊源等。藏品的影像资源主要是利用摄影、录音、二维及三维扫描等技术将藏品的信息以影像的形式进行采集、制作和存储,其优点是保持藏品的“原貌”;以当下较为流行的三维图像模型为例,经过三维测量扫描或3DMAX等软件的绘制,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藏品的属性和形态,后期辅以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展示中使观众能够在虚拟场景里自主活动,从多角度观看藏品细节,获得全方位的观赏感受和体验。数字化采集在硬件的选择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配备零边距扫描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编码光三维照相机、冷备份硬盘及服务器等设备,用于数据的扫描加工和存储备份。
五、方志馆的信息化布展
方志馆当中存有丰富的志鉴文献、地情展品和民俗藏品,这些馆藏本身作为意识记录和信息载体,不仅内容丰富,更是社会生活的沉淀,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地理标识”。在传统展示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系统和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内容加工处理,辅以互动投影及电子沙盘等手段,使原本单调的展示更加直观生动,增强了展示的互动性。尤其是当下较为先进的三维数字技术,能够360度全方位展示藏品或地情的外貌、特征及场景,更深刻的展示发展脉络和历史价值。例如,在展示某些历史事件、民俗生活时,传统展示多为照片或文物,这类二维平面信息难以使观众对历史沿革产生立体的认知,但辅以互动投影或虚拟现实等技术,复原历史事件及民俗生活,观众即可置身该场景之中。再如,向观众展示当地某江河流域的河道变迁及水文变化情况,除了地图说明和河道照片外,还可将整个演变历程建模,通过电子沙盘或三维成像等手段呈现出来,这样能够使广大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山川变化的伟力。
六、方志馆网站的建设
方志馆的网站是信息发布和展示传播的重要窗口,能够对方志馆的历史沿革、机构设置、展览内容等信息进行发布。通过其“无限虚拟空间”的特点可弥补方志馆展览时间、空间的局限,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在网站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和流通,参观者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对馆内的藏书、馆藏进行阅览和参观;在自动化系统与各资源库的开放与辅助下,参观者可以通过检索志鉴资料的全名、著者、主题词及isbn號等信息,来确定藏书状态及馆藏位置,甚至可以对制作成电子读物的志书年鉴进行全文浏览,以获取所需的资料数据,为学习研究提供依据。实物馆藏方面,将藏品二、三维等影像资料制作展示,通过网络呈现其完整的外观特征,可以弥补一些实物藏品易碎、易损及限于时间与场地等因素难以进入展厅等缺陷,为公众提供更多观赏藏品机会,提高网站知名度,吸引更多参观者浏览方志馆网站。
信息化建设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是新时期现代化方志馆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唯有与时俱进,不断掌握信息发展趋势和前沿信息技术,才能加快推进方志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方志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以湖北省图书馆经验谈馆藏方志数据库建设》,图书情报论坛,2012.
[2]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信息化走势判断课题组,《三季度形势分析与四季度走势判断》中国信息化周报,2014.
[3]孟中元.《数字博物馆与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4]王涛,伞红.《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建设与研究——以湖北省地方志全文数据库为例》,图书情报知识,2012.
[5]曾建勋,赵嘉朱.《国家新方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方略》,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