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节日文化传承模式探讨

2015-10-21叶琳娜

大观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韩国

本文为2015年河南省社科联项目,项目编号:(SKL-2015-1039)。

摘要:韩国重视“文化立国”,实施了许多节日文化发展措施。本文通过对韩国节日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宣传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与中国相关节日文化现象进行了简单对比。通过韩国节日文化的传承模式研究,为中国恢复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提供思想借鉴。

关键词:韩国;节日文化;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1]。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承能够增加人们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因此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2]。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源于旧时农事,所附含的节日民俗与文化源远流长,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韩国等东亚各国的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随着西方外来节日的引进与发展,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日益严重。反观近邻韩国,在吸收中华节日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节日文化,成为韩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韩国节日文化传承的特点,对我国复兴传统节日文化并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节日文化传播方式

(一)多渠道文化宣传及影响

节日文化是通过长时间的积淀、去粗取精才保留至今。中韩两国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本国的节日以及文化,然而两国对本国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与方式均有差异,造成的效果亦因此不同,也可以鲜明的感觉到两国人民对节日文化的不同态度。

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最通畅、影响最巨大的首推影音传播。中韩影视作品的互相交流已经由来已久。但是中国电视剧在韩国产生的影响远远比韩国在中国电视剧产生的影响要小的多。目前中国的主流电视剧多以多明星阵容带来视觉冲击,然而欣赏完明星效应、高科技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以外并没有对收视者的思想境界等产生较大冲击。韩国重视“文化立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特征较中国明显,效果也更好[3]。韩国的影视很少有的大投资,但是韩国的节日文化以及祭祀文化都能很好的体现在影视作品当中。如在中韩两国均造成巨大轰动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剧情跌宕起伏又不失朴实的生活气息,剧中处处体现出韩食、韩医、韩节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镜头,潜移默化下体现出韩国是儒家文化继承非常好的国家。

中韩两国在传统信息传播媒介如杂志以及报刊方面对节日文化的宣传上也有不同。中国的杂志报刊分类齐全,例如经济类、商业类、投资类的等等,但是却很少涉及节日甚至是节日宣传,再加上国人阅读书报的习惯日益淡薄,所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韩国的书刊报纸和我国类型相似,但是翻看他们的报纸或者网站关于文化以及节日、纪念日的宣传幅度很大,民众对节日的民俗活动热情也比中国高得多。

中国目前也意识到的宣传方式与力度的不足,对待节日宣传的态度上也在慢慢改进,并已经可以明显看到其由劣转优的趋势,例如现在我们涉及节日文化的公益广告越来越多,网络中涉及的文化宣传的视频也越来越来多,这些对收视者都会产生有益影响。

(二)节日观念培育从学校开始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场所,学校教育对人们意识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学校教育树立正确的节日价值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培育手段。中韩两国对节日文化的学校培育存在明显差异,这可从两国所使用的教科书中对节日文化的介绍体现出来。

韩国从第7次教育课程开始,在初中课程里开设生活中国语选修课程,在高中课程里开设中国语I、中国语II选修课程。韩国高中使用的教科书都是教育部检定的,由6家出版社出版。从中韩语言学习的教科书中(中国本国语文教科书、中国韩语教科书以及韩国语文教科书和韩国中文教科书)可以看出,韩国非常注重文化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韩国高中中国语教科书还设置了课文以外的文化专栏部分。韩国的国语教材里很多都有宣传本国节日的素材,韩国的学生在高考之前汉字是作为必修的科目来学习的,汉字也作为他们的高考项之一,所以在许多方面韩国对中国都会了解一些。如Tab.1所示,以韩国的中国语教材I为例,其中的第四、五、六、七课分别讲述了韩国饮食、茶文化以及节日等等[4]。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韩国人对传统节日甚至于传统文化道德的重视。相比较之下中国的教科书以传统节日为素材的课文就很少,以中国的韩国语教程一为例,这本书是初学韩语的学生必学的课本,不管是对中国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还是民俗饮食都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Table.1中韓两国双方语言学习的教科书对比情况

教科书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韩国教科书 中国概况 围棋 中国长城 家庭 中国饮食 中国的宴会 中国的宗教

中国教科书 你叫什么名字 学习很有趣 要吃些什么 这个多少钱 请停车 去朋友家 天气很好

从Tab.1中不难看出,中韩两国在教科书上面的差异,韩国注重的是文化、节日的差异以及学习,而中国则是更偏重口语及语言学习一些。语言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也各不相同,韩国教科书中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与传播结果是非常明了的。

二、节日文化宣传及影响

(一)推动经济发展

韩国的文化产业可以说是后起之秀,但是他们通过民俗节日的文化宣传大大拉动了经济的发展,其中韩国政府对民俗节日的重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韩国文化管理部门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体现韩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的展览,政府还举办诸如“文化遗产年”、“韩国文化旅游年”等活动。以端午祭为例,自从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世界各国人们都对韩国的端午祭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层神秘的面纱之下,世界各国人民为了为了一睹“世界文化遗产”的风采,不息重金到韩国旅游。以节日文化为载体,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是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附带着像是韩国的传统食物泡菜,也成了韩国代表性食物。

中国通过发展民俗节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包括通过民俗节日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民俗节日当中的民间工艺来推动经济发展等等。在推动旅游经济当中我们通过民俗展示吸引游客,宣传中华文化。这种模式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刺激传统文化复兴和传承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以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本末倒置情况。中国节日文化中的民俗工艺等文化艺术具有浓厚的节日文化气氛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在现代外来文化冲击下影响力日益消减,这与民众的不重视、政府的观念有很大关系。

(二)宣传本国的精神面貌

不管是中国还是韩国,甚至是西方国家,节日都离不开热爱故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内容。传统节日处处体现了需要家庭和谐和睦的特点,家庭团圆和传统节日的美好景象。韩国是一个非常注重节日并遵守节日风俗的国家。比如春节和中秋节,是韩国人很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不管有多远,韩国人一般都要回家与亲人团聚。普通韩国人家庭都有车,习惯于开车回老家,因此,每到这一期间,高速公路就会堵得水泄不通,平时4个小时的车程,可能要延长到15个小时,但是尽管如此,也阻隔不了韩国人春节归家的路途。韩国人重视传统节日,体现了他们崇拜祖先、孝敬父母的家庭主义观念。中国的春节所出现的“春运”现象以及韩国中秋节所出现的特有的“大迁移”现象,都体现了人们渴望团圆美满的心情。在当今个人主义盛行,韩国人注重亲情家庭的节日观念,不失为唤醒人性重塑健康公民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国早期传统节日也处处彰显爱国主义精神。以我国的端午为例,端午节最初曾经是人们驱邪祈求平安的节日,后经过演化,人们通过举办龙舟赛、吃粽子,把他与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联系起来,在老百姓中的影响极为深刻,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在端午节得以彰显。如今端午节的没落与韩国端午祭的对比不胜唏嘘,而其它节日基本上成为民众的休假日,春节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传承最后的堡垒。

三、结论

韩国重视“文化立国”,极其重视本国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使命。韩国的节日文化传播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从多方面实施,而且韩国民众对本国节日文化也持续持有高涨的热情,这是韩国节日文化不断得以发展和传承的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性格、心理、信仰、价值、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民族深层文化结构内涵,她的盛衰是中华民族文化盛衰的一个显著指标。因此,借鉴韩国节日文化传承经验,扭转当前以节日为载体促进经济发展的观念,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发展为主导带动经济发展,以政府主导和布局为主,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紧跟时代变迁的脚步,去粗取精,使之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提高民众的认可度参与热情,重新构建中国传統节日文化的精神寄托与内涵,是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6,No.5,2009:137-141.

[3]付瑞萱,韩国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及启示,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4,No.12,2013:163-164.

[4]申一熙,韩国高中中国语1教科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叶琳娜(1982—),女,助教,汉族,河南汝州人,韩国忠南大学经济学硕士、语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韩国语言文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韩国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揭秘韩国流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
揭秘韩国流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