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前志怪小说中的“志怪”释义

2015-10-21刘伟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7期

刘伟

【摘要】唐前小说,在数量上志怪首屈一指,魏晋南北朝成为志怪的黄金时代。“志怪”一词从先秦时期庄子的《逍遥游》中已有,那是指“记录怪异”之意,随着魏晋六朝时期“志怪”一词被广泛用于著作之名,其含义也逐步发生了演化。

【关键词】唐前;志怪小说;释义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22-01

志怪小说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之一,与志人小说一起成为魏晋南北朝小说史上两个相互照应的星光。魏世民讲到:“所谓‘志怪小说,是指专门记录怪异故事的小说。”据现有资料,志怪小说中的“志怪”一词同样出于《庄子》,其中的《逍遥游》曰:“齐谐者,志怪者也。”志怪的含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一、先秦时期的“志怪”释义

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志怪”含义,后世解释大体相同,唐陆德明释“志怪”曰:“志,记也;怪,异也。”即所谓的记录怪异之事的意思。在先秦典籍中,“志”为记录之意,而“怪”则多指非耳目日常所接者,或者与耳目日常所接不同者。如《国语·鲁语》云:“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山海经·南山经》载:“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郭璞注曰:“凡言怪者,皆谓貌状倔奇不常也。”此即所谓“怪”。孔子是不讲怪异的,《论语·述而》言:“子不语怪、力、乱、神。”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云:“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这里将“怪”与“常”相对,所谓“常”即日常生活经验,故“怪”是指非日常生活经验范畴。

在先秦时期,与《逍遥游》“志怪”一词相通而略有不同者,还有“志异”、“记异”两个词语。如《春秋谷梁传·成公十六年》载:“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雨而木冰也,志异也。”此处“异”之意,与志怪之“怪”相通但不同,是指自然灾变之类的异事,是自然规律的一种变异形态。又如《春秋公羊传·隐公三年》载:“己巳,日有食之。记异也。”此处记异也即志异。与上述词语相关者还有“夷坚”一词,《列子·汤问篇》云:“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此段大致與《逍遥游》同,只不过将“齐谐”改为“夷坚”。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先秦时期,与“志怪”接近的词语有“齐谐”、“志异”、“记异”、“夷坚”等,他们大体一致有相互之间有些不同。由《庄子》所谓“志怪”与“齐谐”、《春秋》二传所谓“志异”与“记异”,一起构成了后世志怪小说的基本内涵。

二、魏晋六朝时期的“志怪”释义

魏晋六朝时期,“志怪”一词被用作书名,这是“志怪”作为文体术语在小说史上的一次重要演进。此时的以“志怪”作为书名的数量繁多,如孔约《志怪》,祖台之《志怪》,以及多部无法确定作者的《志怪》之书。对于以上著述,六朝人又持怎样的观念呢?大致有三:

一是将“志怪”之书视为“史官之末事”。《隋书·经籍志》“杂传”类即合并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纪传录》中的“杂传”与“鬼神”而成。同时,《隋书·经籍志》“序鬼物奇怪之事”类中还有《古异传》、《述异记》、《近异录》等书,其中的“异传”“异记”“异录”等词语,即为先秦“志异”“记异”两词的变体。此类著作的内容大致是发生在人世的鬼故事。与先秦“志怪”的说理性相比,魏晋六朝志怪的着力点在对人世鬼神事的记载。

二是视“志怪”为“史官之末事”与他们对“鬼神”及诸多怪异之事的认识密切相关。诚如鲁迅所言:文士“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

三是六朝人已明确将“志怪”书视作与《世说新语》等“小说”不同的两类书籍。与对待“志怪”书的态度不同,魏晋六朝人视刘义庆《世说新语》、殷芸《小说》等著作为子家的小说书写。虽然在事实上,这类著作亦具有史性书写性质,侧重于记载历史真实人物言行,具有史书之真实性特征。从命名来看,魏晋六朝人还是区别对待这类著作与志怪书的,且阮孝绪的《七录》将这一类著作录于“子兵录”、“小说部”,由此可见,魏晋六朝人是将志怪书与“小说”类著作实为性质不同的两类书籍。《隋书经籍志》将它们列入“子部小说家类”也应该是这一观念的延续。当然,从叙事文体而论,两类著作并无本质的区别。由此可知,当今的古代小说研究将魏晋六朝的“志怪”与“志人”二分,从观念而言确实是符合当时之著述实际情况的。

综上所述,在先秦时期,“志怪”与“齐谐”、“志异”、“记异”、“夷坚”等相近词语一同奠定了后世“志怪”的基本内涵;“志怪”在魏晋时期被广泛用作书名,成为史部“记异”的“杂传”类型。“志怪”与“志人”仅有题材上的差异,并无文体差异,二者皆属“笔记体”小说。

参考文献:

[1]魏世民.魏晋南北朝小说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2]杨义.庄子选评[M].长沙:岳麓书社,2006.

[3]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