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作业的思考
2015-10-21洪志琴
洪志琴
教师布置与批改作业是学校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完成作业是整个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作业布置、完成、批改等步骤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每一个步骤的进行都直接影响着作业的最终效果。目前,在作业的整个过程中,以下两种现象是值得深思的。
一、当前学校作业的现状
1. 量多费时。作业份量是评价作业的一个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很多教師错误地认为:作业量与学业成绩成正比,总是一厢情愿地布置大量的作业,学校也常常以数字指标硬性规定作业的量。可以这么说,当前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包括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教师与学生仍被作业占据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一提到作业,师生都有一个共同感受——累。
2. 低效无味。有些教师缺乏对习题的研究,达不到精练、巧练的要求。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作业对自身学习的意义,只将其视为教师布置的任务,甚至要在教师与家长的强制要求下才能完成。如此被动地完成作业,使作业效果大打折扣,其中的趣味性也无从谈起。对于那些为了应付而草草完成的作业,教师批改也会流于形式、机械呆板。少部分学生为完成作业凭空捏造,剽窃抄袭等做法,违背了教师布置作业的初衷。
二、提高作业有效的策略
要改变以上两种现象,教师与学生都需要转变观念、改进做法。
1. 认清作业意义,摆正作业位置。教师首先要具备科学的作业观念,能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特点恰当地布置作业,力求精练、巧练。对于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应视其为不同生命个体所创造的作品;教师批改作业的过程,应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心灵沟通。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作业环节对于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教育他们尊重老师的劳动,珍惜老师对其作业的批改。学校对作业的检查,要注重作业的实效性,不同学科的作业,要注意相互协调。
2. 变化作业方式,享受作业愉悦。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完成作业方法、丰富完成作业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兴趣,还能带动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调查、访问、操作等方式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小组合作方式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让学生尝试自编作业,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作业时,要沉浸在自主探索,不断感悟的快乐境界。
3. 创造性地批改作业。创新教育,要求教育创新。新形势下的作业批改,要求作出以下革新:
(1)批改范围要机动、有弹性。作业实行全批全改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学生的作业,有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行“地毯式轰炸”。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批改,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作业批改须有针对性,批改要讲重点、焦点,要让学生从老师的批改中有所收获、有所思考。对于不同学生的作业,教师欣赏的目光是有区别的,鉴赏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可以实行分层分类批、专项批、轮流批等等。
(2)批改的“笔法”要新颖、灵活。教师除了怀有一颗博爱的心,还应具备施爱的方式与技巧。教师若能艺术性地实施作业批改,会使作业批改“充满生机”,也会使教师“乐此不疲”。在批改作业时,所用的符号除了“勾”、“叉”外,还可以打上适合于师生交流的特殊暗号。一个“问号”、“叹号”——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张笑脸”、“一颗红星”比得满分更令学生振奋!一句中肯的批语,一段富有启迪的批改,会使学生把作业本当作心爱之物加以珍藏!
(3)批改主体要多元化。作业批改仅仅是老师的单独劳作吗?学生应是自己作业的首位批改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评意识,让学生在自批自评中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而学生之间的互助批改,实际上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相互沟通、认同后,对知识的领会更加深刻。作业批改还不能忘记“家长”。家长与教师配合一致,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培养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要作用,决定着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最终评价,学生与家长应是作业批改的必要补充。
(4)批改视角要多维化。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批改,在关注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作业中折射出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要关注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老师要批改到作业的背后。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要善于“以小见大”。对有创意的作业,教师要特别褒奖,有时,不妨“扬长避短”,让学生的个性在作业中张扬,让作业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