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
2015-10-21熊秀兰
熊秀兰
摘 要:教育源自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指引,是小学生应该遵守的规范准则,对小学生思想意识、品格素质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切入点,指出小学生当前德育教育的缺失以及弊端,表明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以自身品德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实现生活化教学
方式。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方法
一、溯源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案例:三八妇女节这天,某广场上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哭闹着让母亲买玩具,母亲以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为由拒绝了。男孩当场恼怒,大喊大叫,其他人前来制止,被男孩大声喝退。男孩转而又打又踢,直到母亲答应了买玩具为止。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堪忧。现在太多的小学生缺乏爱心,见到老人不让座,见到乞讨者吐口水,甚至虐待小动物;不遵守交通文明秩序,在大街上嬉闹,撞到行人不道歉;甚至对待长辈不礼貌,不关心父母,对人冷漠等等。
这些案例均表明一个现实:当前小学生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德育教育的缺失。
而我国品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说教式。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在讲台上说得口干舌燥,学生翻开书,眼睛看着课本,好像在听老师讲课,其实心思不知道飞到了哪里。这种说教式教学方式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收效甚微。一例例鲜活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要贴近生活,以生活为教育的课堂,以生活现象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把品德需要传授的知识输送到学生的心里。
因此,将生活化教学方式代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中,
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
二、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
1.大量搜集生活案例
備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为生动形象地开展课堂教学做了基础准备。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备课更需要精心准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搜集大量案例,把最真实、最鲜活、最及时的案例搜集起来,然后经过仔细分析辨别,筛去不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和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负面感官和负面影响的案例,再结合教师自身特有的教学特性,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呈献给学生。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
除了网络上、新闻中报道的真实案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可以作为案例搬上讲台。而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就发生在某个学生身上的故事为案例进行讲解,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的凝聚力,这时,教材中需要解说的道理就通过学生之间的故事的分析和解决,随之融入学生的大脑和内心。
例如,班里的王×小朋友不小心碰了李××一下,却没有说“对不起”,李××随手回了王×一拳,结果两个人你一拳我一脚打了起来。在西师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讲解懂文明讲礼貌时,我把这个打架事件拿来作为案例,教小朋友学会养成及时说“对不起”“谢谢你”“没关系”等词。
3.做学生品德的榜样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为学生的茁壮成长时时修理着嫩芽歪枝。同时,教师也要做学生文明行为和道德规范的榜样,为学生良好行为和优秀品德的养成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要想让学生使用礼貌用语,教师首先要学会使用,在和学生的交谈接触中,时时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等词,在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之下,学生也会很快学会。在教学生爱护公物、不浪费资源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粉笔不能用一点就换一根”“不拿粉笔乱丢学生”“黑板擦要轻拿轻放,不敲击破坏”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爱护公物,在课间追逐打闹时不学老师的样子拿粉笔或黑板擦丢同学。
4.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是爱的教育,是用心教学,是用情教学。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和身边的小事教育学生,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意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学生回归生活,把这种行为无意识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例如,在讲解“珍惜粮食”这一课时,正好我校品德课与劳动课教师进行合作教学,在学校操场的一角开垦出一块小菜地,带着学生种菜。讲课时,我讲到粮食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回想起自己种菜时一天天的等待、浇水时的辛苦、拔草时的认真仔细,再联想到“自己种这么一小块地就如此辛苦,那农民伯伯要种那么多菜供我们吃,农民伯伯太累了”,就这样,学生理解了农民种菜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了珍惜粮食。而这如果仅靠教师干巴巴地口传教导,而没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是很难理解收获粮食的辛苦的。
总之,生活才是教育教学的活教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而要以生活为教学基础和教学案例,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社会现象、通过生活事例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有效理解,高效接纳,以生活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爱上品德课,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懂文明、讲纪律的高素质小公民。
参考文献:
傅林.教育的使命[M].科学出版社,2011.
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