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环保发展之路
2015-10-21向若琛
向若琛
【摘要】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曾经的日本同样也经历了因为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的时期,但经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终于成为了环保大国。中国可以从中借鉴相应的经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环保;日本;中国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42-02
从今年2月28日,央视名嘴柴静因“私人恩怨”发布视频——穹顶之下之后,再次将中国的环境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其实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与其对柴静个人评头论足,我们不如借助当今传媒的力量再次审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是否每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阶段呢,也许我们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但总是因为害怕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而迟迟不肯正视环境问题。环顾中国周围经济发达的国家——日本,如今几乎每个日本市民都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下,除非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似乎都不用为了空气质量,水污染等问题而头疼,然而,在日本早期的发展时期,同样遭受了严重的环境的问题,直到政府和国民真正意识到了环境造福人类的重要性后,日本环境变得就像在日本动漫中所描述的那样让人神往。
日本的环境问题,曾一时,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二战后,日本一味地发展经济,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众多环境公害问题也接踵而至。甚至有人称日本为“公害发达国家”。其中比较突出的公害问题包括:汞污染,大气污染,光化学污染,水污染等。当时在日本,最为严重的三大公害病有水俣病(水俣和新潟地区),哮喘病(四日市)以及痛痛病(富山县)。这些公害问题,不仅影响着当地居民的健康,到最后甚至引起了居民和企业,政府之间的冲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恶性循环。
日本的环境每况愈下,许多日本居民自发地发动了反对公害的运动,诉讼企业要求其赔偿。庆幸的是,几乎每个类似的环境诉讼案都是居民胜诉。迫于压力,终于日本企业也开始认真思考关于公害问题的对策,政府也积极投入和民众一起对抗公害。196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公害对策的基本法,对大气和水质标准等做出了规定;1971年,日本成立了国家环境厅,从立法层面从国家层次全面推进公害治理;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加快了节能和污染治理的步伐。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日本终于摆脱的“公害发达国家”的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环保大国。
之前因大气污染而不能被一睹芳容的富士山,终于能展现出自己的秀美;之前因水污染而不能品尝的水产品,也再次被端上了餐桌。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回归到了日本,这一切的来之不易让日本人民更深切地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其说法律这一种强制措施避免了日本环境的继续恶化,倒不如说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是长久维护和促进环境健康发展的良药。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从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甚至社会教育都会涉及到保护环境的方面,所以,保护环境的意识似乎早已流淌在每个日本人的血液里。今年,日本朋友来到家乡游玩,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身体有些许不适,谈到当今来华的日本人并不是很多的原因时,就提到了有部分原因是担心中国的空气质量影响身体健康,说现在的中国和当初经济快速发展的日本如出一辙,环境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那日本是如何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呢?法律措施和公民意识是保护环境的两个拳头,两者密不可分,需要同时出击。
在治理污染方面,建立健全强有力地法律体系是最重要的措施,并且要求企业严格遵守法律。从解决完公害问题之后,日本并没有停下继续整治环境的步伐,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地确立了相应的法律,设立了总量排放目标。其中,日本2000年5月制定发布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这是一个基本框架法,共包括:《废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容器和包装再循环法》《家电再循环法》《建筑工程材料再资源化法》《食品再生利用循环法》和《促进绿色购买法》7项法律。2002年4月实施《汽车循环法》,同年5月通过《建设循环法》。同时,如果日本企业产生公害,必须要支付巨额赔偿金给受害人,考虑到污染成本和自身发展,企业也不敢蔑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也是基础。这就要求政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并配之以强有力地执行力度。倘若嫌麻烦,怕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而将环保法律束之高阁,那就无法从根本上对环境加上强制的保护层,环保法律也会失去法律本身的效力和尊严。
除此之外,日本对实施环保的企业也会进行经济奖励。例如给予税务优惠政策等。这些奖励措施会根据企业的表现程度和保护环境措施的效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在日本,也有为促使企业遵守法律和相关规定的企业人员安排和人才培养制度。对于那些排污较严重的企业,有义务设立类似职务以保证企业不产生污染。
同时,日本利用科学技术,逐渐实现环境保护的自动化,提高保护环境效率。高效利用能源,清洁生产。此外,日本发展环保产业,推广自身经验和技术,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予以技术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日本自身也不断更新技术,促使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从而进一步改善保护环境的技术。
在日本环境保护方面,不得不提的是日本民众自身的高度自觉意识。保护环境已经深入人心,其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他们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也许外国人无法理解,因为日本市民对垃圾的分类甚至到了“严苛”的地步。从上个世紀七十年代开始,日本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将垃圾分类体系逐渐成熟化。垃圾主要分为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最开始,大部分日本城市将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两类,随着不断地科学讨论和实践,大部分城市将垃圾分为可燃、不可燃、可回收、大件和有害垃圾五类。如今,垃圾分类方法的细化程度和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在日本政府细心的管理下,日本民众以自身认真的态度把垃圾分类诠释得越来越完美。除开普通民众外,其他一些具备专业知识的社会人士自发组成特殊团体,参与环境保护,让环境保护收效不断提高,他们不仅利用宣传手段,甚至会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大家共同的生存空间。同样,地方政府则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垃圾分类和回收的具体办法,更贴合当地的发展之需。以横滨市为例,横滨市市政府专门印刷了多达27页的手册来教育市民如何把垃圾正确分类。据日本媒体报道,这本手册包括的条款多达518项。其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分类方法的介绍。例如口红属于可燃物,但是用完后的口红管则属于小金属物;12英寸以下的水壶属于小金属物,超过12英寸就要归为庞大废弃物;仅有一只袜子则属于可燃物,如果是两只,而且“没被穿破,左右脚也搭配”,那么就可以“升级”为旧衣料。有些规定可能看上去很苛刻,但正是由于日本人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才能制定出如此精细的垃圾分类方法,让市民良好的生活环境持续地维持着。
环境保护不在一朝一夕,但不从一朝一夕做起,保护环境也只是纸上谈兵。
那么,中国可以从日本变成环保大国的经验中学到什么呢?首先,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大立法力度,用法律的强制力为环保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完善执法细节,加强执行力度。切实有效的执法才能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再者,各企业应该严格遵守法律,遵守节能减排标准;另外,加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借助媒体力量,加大宣传。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能很大地改善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可以和在环保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国家进行友好合作,借鉴相关经验和引进相应的技术和人才,让我们少走弯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地发展我国环保事业。相应地,我们可以开展环保产业,利用保护环境的经济效应来提高保护环境的效率和能力。
环境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一呼一吸,一食一饮,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健康。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避免与它产生“私人恩怨”。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国家也正在大力地采取相关措施,改善和保护环境不是立马就能实现的,但如果不立马采取措施,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可能永远都会和环境问题纠缠不休。
参考文献:
[1]李钟.日本环境保护政策与经济措施[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7(2).
[2]张洪林.日本人照着手册倒垃圾[DB/OL].
http://gb.cri.cn/2201/2005/05/16/1425@548902.htm,200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