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德育渗透研究
2015-10-21冯思佩
冯思佩
摘要:在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人际交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由于各种新的价值观对小学生的冲击,使得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复杂的形态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压力,并且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小学生人际发展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德育渗透的角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人际交往;德育渗透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在这个大环境中,他们开始接触一种不同于家庭的新的交际生活,随着交往的深入推进,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成为小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孩子来,他们的眼光所及之处就是一个新世界,时常会被新的人和事物所吸引。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与人交往的顺畅和阻碍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我们应该看到,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试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各种新价值观通过不同媒介对小学生的冲击,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复杂矛盾。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关系日益紧张
在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其主要接触的成人群体是教师。然而,在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失衡的状态。一方面,师生关系走向极端化。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受压制的客体,学生内心会产生一种反抗情绪,并且会在教学场合以不同的方式与教师进行对抗,以语言行为的攻击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师生关系走向冷漠化。这种情况看似是冷处理,实际上是消极情绪的一步步积压,最后到达一个顶点会发生激烈的质变。
(二)小团体现象严重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团体意识,他们努力寻求归属一个团体,获得他人的认同,是小学生一种强烈的自我需要。所以,男女生都会倾向与去参加或者组建自己的小团体。在交往的过程中,其矛盾的冲击主要出现在团体间的对抗和团体内的对抗。团体间的对抗,主要是指男生团体与女生团体的矛盾冲突。男女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点,在对待问题的处理上,女生倾向于用语言进行攻击,男生则习惯于用肢体碰撞进行解决。团体间的对抗,就是指发生在男生团体和女生团体内部。对当问题出现时,通常以激进的打架斗殴的形式或者语言攻击去盲目解决问题,容易相互中伤。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道德素养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在关键发展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以下几方面剖析和阐释当今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教育浸染
社会环境是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提升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平台,它对教育场域中人际交往的影响渗透在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不可忽略的至关重要因素。网络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各年龄段的学生已经熟悉了网络的运用技能和强大功效,但小学生自控能力不足,再加上家长的监管不力,致使很多学生养成了对网络的严重依赖,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和人际交往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充斥暴力的影视、游戏使他们很容易习得不良的人际交往方式和手段,更严重的还会使青少年步入人生的歧途。
(二)家庭教育氛围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现在的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也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父母的溺愛使一些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容易形成撒娇、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性父母对孩子的强支配也会导致孩子的依赖心理较强,缺乏独立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信心和勇气,甚至会走向极端的人际交往恐惧。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总体上,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处于幼稚、不成熟阶段,虽然他们的自觉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但在人际交往上还没有丰富的直接经验,从而使他们间的交往表现出了较大的模仿性和随意性。同时,在性心理的成熟过程中,很多青少年无法采用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来应对自己的性心理变化,出现了系列的学习压力、人际矛盾和社会适应等问题。最后,学生由于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很多儿童存在性格上的缺陷,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系列困难。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的因素、学校教育的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学生个体成长因素。
第一,社会氛围的熏陶。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人的品德发展是人、社会、行为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为了优化和提升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优良的社会氛围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应该在社会、学校和家庭层面积极营造真诚坦率、团结友爱和亲密和谐的场域氛围,不断树立榜样和发挥榜样的模范力量,引导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沐浴德育之光。
第二,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培养。在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运用都面临一较为棘手的难题,他们很能说,但是不会说。提升小学生在交往中的良性发展必须相应地开展专门、有效的训练,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有序性。其次,在学校教育中要让学生理解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逐步化解学生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性,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和能力来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最后,要在课堂中营造互动、友爱的交往氛围,使课堂中时时处处充满德育的力量。
第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的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师生关系已不符合现代师生的根本利益。各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除了要引导青少年正视现实和放眼未来,更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友好、互助的班级氛围,让同学们在各种集体活动中积极交往,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使小学生在良好的交往气氛中互相支持,减少猜忌敌视,在合作为前提的良性竞争中共同进步。
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进行校园生活,从与他人的相处中完善自身的德性品质。学校、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促进矛盾的积极转化,从而更好地内化为自身的优秀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小曼,金生鈜.道德教育评论2007[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