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寺庙园林的地域性特点及保护意见
2015-10-21周莞刘纯青
周莞 刘纯青(通讯作者)
摘要: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院史上流传至今的文化、历史与宗教的结合体,具有开放性、公共性的特点,可以反映出地区特色与人文风俗。本文以宜春地区的双林寺、宝峰寺、百丈寺三大名寺为主要论述对象,分析了宜春寺庙园林的特点,并提出在原址重建、原样重修、反对人工做旧的保护性意见。
关键词:宜春 寺庙园林 地域性 保护性意见
中国古典园林以东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被尊为“世界园林之母”。由于当今社会与经济使人们更多地追求“现代感”“简约直白”,古代园林提倡的“雅”“慢”“隐”的三个内涵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褪去了其原有的风貌。随着时代的发展,寺庙园林现如今不仅是人们寄托宗教信仰的场所,兼具公共游览胜地的特点。江西省自然环境优美,在丘陵地貌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互相作用下,省内整个环境都很符合寺庙的选址“依水靠山,白云满室”的出世标准,而宜春地区的寺庙文化已传承多年,寺庙建筑,园林发展良好。
一、宜春寺庙园林的地域性特点
1.个例简介
(1)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双林寺
双林寺起源于公元四世纪初叶的东晋年间。公元410年左右,西域沙门竺昙僧人云游到靖安,在雷公尖的绣谷峰下发现一块风水宝地,见其背山面水,铁山潭里有一瀑布,凌空而下,两旁柏树拱卫,似释迦牟尼在印度尼泊尔创立佛教的地方,又爱其山水清秀,遂决心在这里开山建寺,取名“双林寺”。它是江西省最早建设的寺庙之一。
(2)“天下清规”皆出于此——百丈寺
百丈寺是中国佛教禅守“天下清规”的发祥地,坐落于有“仙源灵境”之誉的江西奉新百丈山,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唐代禅宗巨匠怀海在此住持禅法20年,为中国佛教禅宗做出了四大贡献:一是脱离律寺,别立禅居;二是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兴农禅之风;三是整饬戒行,创立禅门宗规;四是禅精慧秆,永续禅薪。百丈清规的制订,推动了禅宗的发展与兴盛,奠定了百丈寺禅宗祖庭的地位,历代皇帝对百丈寺都有敕封或敕建,这也使得百丈寺享誉中外。
(3)马祖道场,千年古刹——宝峰寺
宝峰寺位于靖安县宝峰镇宝珠峰下、泐潭之滨,为江南著名古刹,在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享有盛名。唐大中四年(850)宣宗赐“宝峰”匾额,遂易名“宝峰寺”。与宝峰寺历史有关的著名人物是马祖,他根据六祖慧能的主张,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假求外,宣扬“自心是佛”,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民族文化、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祖师塔则安放于宝峰寺。
2.宜春寺庙园林的地域性特点
(1)选址特色
通过参考分析大部分的寺庙园林,笔者发现寺庙园林有处于山中,以寺庙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中,人工山水风景与寺庙外四周优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山地类;有处于闹市之中,舍宅为寺以人工景观为主的城市类;有位于城市近郊平原地带,以人文景观与人工景观为主的综合类。宜春市处于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明月山、丰顶山和天台山呈南西北三面环抱之势,形成了景色优美的天然屏障。
宜春寺庙自东晋起源,或是由于躲避战火,或是“深山藏古寺”隐逸思想的主导,随着马祖传道的宣扬与香火日益鼎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寺庙搬迁与修建于此,是以宜春大山中形成了“五百里禅宗”的格局,所以宜春寺庙多为山地类寺庙,园林也多以寺内人工园林与寺外自然山水借景相结合。如建于东晋的双林寺位于半山腰,依山而建,寺内古树苍翠盖顶与山间丛林相得益彰,远远看去,寺院的杏黄院墙与青灰殿脊掩映在绿树丛中,隐蔽性强,更显示出寺院的气氛肃穆与历史厚重。
(2)植物造景
植物对于寺庙园林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树种选择上,有的寺庙以佛祖化身传说的树种为主,如莲花、贝叶棕、黄檀、地涌金莲、菩提树等;有的寺庙选择树龄长且树形优美的香樟、银杏、无患子、榕树、松柏等。
经过走访双林寺、百丈寺和宝峰寺三大名寺,对比与归纳寺庙内植物与宜春特有的乡土树种,可以看出宜春寺庙园林所用的植物大多以雪松、龙柏、侧柏、银杏、香樟、无患子、南酸枣、桂花、白玉兰、紫玉兰为主,灌木有栀子、茶梅、女贞、八角金盘、梅花等。此外,还有麦冬、竹子、莲花等植物为点缀。其中,双林寺内有两颗对植的古柏,虬髯苍劲,树木成荫,花木围而成圃星罗棋布,把寺庙自身与山中四时气象结合起来;百丈寺“天下清规”的出现,提出农耕、茶禅的禅寺,所以除了种植桂花、香樟、龙柏以及女贞丛之类外,还有茶树苗圃,与山门前的大片良田共同构成生产用地和寺庙园林景观。百丈寺僧人在功课之余,还有采茶、制茶等活动;宝峰寺内除了上述植物之外,在寺内多处地方以列植的龙柏代替分隔空间的灰色设施,形成古树苍翠、禅房深深的宝相庄严之感,寺内三株400年的古枫树是宝峰地区最老的古树。更值得一提的是,宜春市内多数寺庙以大片的竹林作为景观,由此,江西园林的特色可见一斑。
(3)建筑结构
宜春地区寺庙园林有着特殊性,既有宣传佛法的要求,又有生产的特色,更有人工修建的私人空间需求,所以决定了宜春地区寺庙园林具有公共性、生产性与私密性。总体来说,宜春地区寺庙园林严格遵照传统寺庙砖木建筑结构,总体建筑风格为中轴对称,一进院落为山门,二进为天王殿,三进为主殿——大雄宝殿,而后为藏经阁。与这四个殿落围合而成的是东西侧院与偏殿,或为僧寮,或为斋堂,或为香堂。但是,由于地区特色,宜春寺庙园林又有着细微不同。
如双林寺建于山腰,有着依山势而建的台地式建筑特色,每一个院落为一个台地,宽敞且仅有三两株庭植大树作为遮阴,中央大平台方便香客众多时进香不发生混乱;百丈寺的茶禅文化与农禅文化闻名天下,所以在百丈寺园林内还有茶园与农田,曾经百丈古寺还在法堂处设有“法鼓”与“茶鼓”;宝峰寺沿用了古代建筑砖木结构的特点,大雄宝殿处双重复檐,檐下斗拱密致,其余建筑多为歇山式屋顶,覆盖黄琉璃瓦、灰墙红木、翼角悬铃。由于宜春地处山区,多雨潮湿,宝峰寺在各殿与厢房处均有回廊相连,即使雨天绕殿一周,也不会湿鞋。
二、对于宜春寺庙园林保护的意见
虽然宜春寺庙地处山地,有自然屏障作为保护,但是依旧免不了战火的毁坏。宜春内的古寺均是现代重修的,古时的痕迹几近消失,所以对于寺庙园林的修缮与重建,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原址重修
原址重修不光是对宜春古典寺庙园林的完整展示,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地区文化的尊重。现代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过程注重功能主义,这对于时代而言是一种进步,但是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古典园林来说是一种灾难。古时候,园林选址不需要考虑自来水、电以及网络通讯等,而这些正是新时代的特色。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典园林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传承,我们必须尊重原址修建的原则。
2.原样重修
对古典寺庙园林的原样重修,是对江南园林宜春地区古典园林特色的重现和传承,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避免人工做旧
为了避免现在众多寺庙打着古典寺庙的幌子,吸引游客,更避免现在越来越严重的假古董之风,避免人工做旧也是重要的一点。抱着商业目的和伪科学的目的,对缺乏保护而被自然环境侵蚀和损毁的古代园林、建筑以及文物做旧,这本身就是一种造假和学术上的不严谨行为,与保护和传承真实的历史文化背道而驰。
三、小结
宜春古称袁州,是一座有着3000年建城历史的古城。自建成以来,园林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发展。据古籍统计,宜春市区内共有大大小小各类古桥、书院170余座,寺庙40余座,所以归纳与探寻宜春寺庙园林,是对宜春古典园林的保护与记录。目前,江西古典园林史的编造与调查还是空白,本文虽不能于江西古典园林史的编制有巨大的作用,但希望能成为江西古典园林史的一块铺路石。
参考文献:
[1]吴雯,陈荣庆.宜春禅宗[J].华夏文化,2006,(3).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