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式中医发展战略设想与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5-10-21袁晓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袁晓琳

摘要:人才培养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医师并非中医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中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立体式中医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构建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为目标,培养既符合中医学科发展特色,又能有力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临床型、科研型和交流型人才。

关键词:中医高等教育;中医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9.004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9-0012-03

Discussion on Three Dimensional TCM Development Strategic Thinking and Talent Cultivation by Pyramid Model YUAN Xiao-lin (Basic Medical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Talent cultivation is the important pillar for TCM development, however,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o qualified TCM doctors is not the only target for TCM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TCM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ree dimensional TCM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a guide and set the construction of a pyramid talent structure as a goal,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that not only can meet the features of TCM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ve talents in TCM domain.

Key words:TCM higher education;TCM development strategic thinking;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变革,我国中医高等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也面临深刻挑战。许多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日益向精密化、多学科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培养学术上有所专长,团队效应突出,具有推动学科发展创新能力,并能应对疑难复杂、重大疾病的高层次医学人才[1]。这些人才本身既是医学教育成果的体现,同时也是医学发展的推动者和传播者。

相比之下,我国的中医高等教育还主要聚焦于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医生的目标上,这显然与国家推动中医事业发展及对外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笔者认为,中医人才培养应以立体型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构建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为目标,培养出符合中医学科发展特色,能有力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1 立体式中医发展战略

中医发展从来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进入21世纪,随着中医学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中医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中医学不应只是满足国人日常诊疗活动的技术手段,其富含的辩证法思维和中国文化要素同样应该成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名片。因此,中医事业的发展不应仅依赖于医生队伍的壯大,还应注重原创性科学成果的研究和对外交流的拓展。这种全面的中医发展战略是知识传承、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3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涉及经典再造、经验传承、科学实验、论文写作、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

1.1 继承是中医发展的基础

中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结构和知识体系,因此,学习中医必须以继承前人的成就为基础。这种继承不但包括中医基本的概念、逻辑关系和思维方法,也包括后人评价、阐释和修正;不但包括书面的文献资料和典籍,还包括临床操作的经验。特别是医学经典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台湾学者李建民指出,“在中国古典医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典籍扮演了核心的角色”,而后人所做的工作“并不是赋予任何新经书以正典的地位与权威,而是不断地把既有医经的正典性挖掘出来,也就是经由重新编辑、命名、注解旧有经文来重建该学科的秩序与权威”[2]。因此,继承是中医发展的基础。

1.2 科研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必要条件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规律,中医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认识及提高的过程。20世纪20年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学者唐宗海、朱佩文等就提出“西为中用”“中西医汇通”的思想,有力推动了近代中医的发展。而进入21世纪后,有效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引进吸收再创新,也是中医临床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中医发展的科研创新工作,中国科学院程津培院士也指出:“中医药的整体优势是在其原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概念是原创性的,其他医学还不能模仿。而开发中医药的原创优势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再也耽误不得。”[3]

1.3 对外交流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今的世界是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时代,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也不能孤立封闭、自我发展。中医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与其他文化形态和医学形式的交流。著名学者许嘉璐说过:“中医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最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医不是单纯的医学,它是哲学、心理学、天文气象、环境科学、动植矿物等的综合学科。”[4]表明中医背后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医应对慢性疾病和疑难病证方面所发挥出的优势,已逐渐引起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他们对待中医的态度也在慢慢转变[5]。能否获得发达国家的承认而进入主流医疗体系范畴,这是衡量中医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外交流无疑是推动中医发展的重要手段[6]。

综上所述,中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不但要解决中医怎么“传下来”的问题,还要面对中医怎么“走出去”;不但要继续挖掘中医在临床上的疗效,还要力求在科学原创性上的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用一种全面性的眼光来重新看待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

2 金字塔型人才结构

上述立体型中医发展战略对中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综合判断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医学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缺乏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的精神,人际关系能力缺乏;人文精神普遍欠缺等[7]。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新思路。

2.1 中医学的独特性

中医学有其独特性,决定了中医高等教育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首先,中医学是一门技术科学,有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话语结构,还有一系列独有的临床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对药性有足够了解,才能胜任中医师的工作。对中药成分进行有效科学研究也同样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其次,中医不是纯自然科学,中医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8]。中医是一门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科学,重视医生与患者的人际关系,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科学,这一点上不同于西医对“疾病”本身的关注[9]。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医患沟通等方面的教育。第三,中医还与社会科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典籍的整理翻译、出版发行,以及中医人才的运用、管理,中医行业的规范、中药流通、中医专业对外交流等,都需要专门人才来从事相关工作。

2.2 学生培养的3个方向

正是基于中医高等教育以上特点,我们可以尝试有针对性培养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发展:①“临床型”人才。这部分学生主要为发挥中医的技术优势,将来立志于从事执业医生的工作而做准备。该方向上的学生须在扎实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础上,增强临床实践能力训练,因此,他们是一种应用型人才。②“科研型”人才。这部分学生主要为将来从事中医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而做准备。他们不但要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还要熟悉西医及其他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熟练掌握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规范,因此被称为科研型人才。③“使节型”人才。他们主要为将来承担中医推广、传播及跨国交流方面的工作而做准备。他们需要有对中医典籍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中医发展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中医政策方针的准确把握,同时还要有较好的外语水平,他们是一种交流型人才。以上3种人才培养方向基本涵盖了立体型中医发展战略的主要方面。

2.3 复合型人才的金字塔型结构

中医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但在于培养出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更重要的是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10]。其实,不但中医教育如此,面对21世纪的需要,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都有一个共识,即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医生,才能称为合格的医学人才[11]。因此,针对中医学科和中医事业发展的特殊性,上述3个方向的学生培养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交叉重合的状态,而最佳构成则是一个金字塔型结构。

首先,从事医疗工作的“临床型”中医医师在数量上最为庞大。大部分中医院校学生最后会成为临床医师,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提供医疗服务。他们构成了学校人才培养金字塔的宽厚塔基。其次,从事临床工作的一部分人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会逐渐进行总结,并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结果他们会同一部分开始就立志于从事中医科学研究的学生一起成为“科研型”人才。这两部分人构成了中医人才金字塔的塔身,也是中医发展的中坚力量。最后,还有一部分人会走上中医事业管理的岗位,或从事中医事业推广、交流的工作,他们是引领中医发展的专门人才,因而成为金字塔的塔尖。

这种外部稳定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其内部仍然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临床人才可以随时进入科研工作领域,科研人才也可从事临床诊疗并进行中医的推广的工作,使节型的人才更可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开展中医的科研、临床和传播工作,这种内部流动性又进一步保证了金字塔的稳定性。

3 构建人才培养“金字塔”的几个要素

中医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型结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型结构,是对学生培养方向优化设计的结果。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3.1 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构建人才培养金字塔,要从本单位的历史传统、学科优势、临床实践、对外联系、教师队伍、教学资源等具体情况出发,依照本单位在某一时段内的学科建设、学术科研、临床实践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就医学院校而言,或基础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或科学实验条件优越,或临床实践基地强大,或对外交流比较多。因此,各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適合自身的金字塔模型,尽可能发挥本校最大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

3.2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

构建人才培养金字塔还要从学生情况出发。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和教育经历,个人的性格及喜好等方面不同,特长也不同,或理解力强,或记忆力好,或爱提问题,或外语水平高,这些都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培养各自最适合的发展方向,以挖掘最大的潜能,发挥其最大优势。

3.3 注重人才培养的计划性、系统性、规律性

对高等中医院校而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并深入分析和总结其规律性。学校对院系、学科的情况要熟悉,院系对教师、教材的情况要熟悉,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要熟悉,尽早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把学生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过程纳入系统性培养规划设计中,做到“全面培养,重点选择,择优录取,优胜劣汰”。此外,还要不断总结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建立健全微调整的机制,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快速应对,及时解决。

4 结语

立体式中医发展战略设想与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医高等教育在现阶段可付诸实践的构想。中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可以立体式中医发展战略为指导,构建外部稳定、内部具有灵活性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为目标,培养出既符合中医学科发展特色,又能有力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临床型、科研型和交流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中医复合型人才“六结合”培养模式[J].世界科学,2010(12):26-28.

[2] 李建民.生命与医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5-7.

[3] 金果林.中医药创新应上升为国家战略——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程津培[J].中国人大,2012(21):27-30.

[4] 许嘉璐.中医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为曹洪欣《中医心悟》作的序[N].中国中医药报,2013-06-12(8).

[5] 刘国伟.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6] 陈凯文.21世纪中医药发展的战略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6-9.

[7] 温志强,林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 20(3):63-64.

[8] 王群,夏文芳.中医教育忧思录——国医大师十老访谈实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51.

[9] 田泳.中西医理论差异与中医现代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9(7):16-19.

[10] 马健.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1):23-24.

[11] 贺加,郭立,乔敏,等.关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11-16.

(收稿日期:2014-07-21;编辑:梅智胜)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