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意”到“甚解”
2015-10-21刘焕锋
刘焕锋
[摘 要]文言文教学应把每一篇文言文作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解读,任何断章取义以及仅从字、词、句的翻译来肢解古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破坏了文章的系统性。在教学中,要还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古人思想,求“甚解”,但更要注重“会意”。目的只有一个:更好地理解、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学为己用。
[关键词]会意;甚解;致用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它是中国古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直接走进先贤的生活、思想,触摸他们的灵魂,结合今天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要继承他们优秀的内核,学以致用。
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诸多文言的词汇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的意义、用法都有了新的变化,所以我们在理解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尤其对语文教学而言,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更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摸索出一条实际可行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更实效地上好文言文呢?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和优质课,方法不外乎两种:其一是从基本的字词读音、释意再到整句、整段的翻译,每一节课的模式开始都是翻译,学生译、教师译,个人译、合作译,而后再划分文章的结构,讲述大意;其二是一开始就强调背诵,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过了再说,于是学生在莫名其妙、昏天暗地的背诵后,再来聆听老师的巧设引导。
对比以上做法,前一种的目标是注重了文言词汇的积累,尽管这是学习文言文所必要的;后者则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诵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然而细思,这两种教学文言文的方法都有所偏颇,它直接割裂了文章语言、思想的系统完整性,因此,这样的文言学习注定也只能学习的是只言片语的“死知识”。
文言不能“活”吗?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阅读的定位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一看似简,但在灵活的多变的教材中,要充分落实到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从课标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关键在“理解”和“能阅读”上,深层次的推究,这是一种能力性的目标要求,是对灵活运用、致用的能力要求,绝非片面词汇的叠加、简单的翻译和背诵可比。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法可以既让学生能理解文言,又能培养他们的领悟思考、学习运用的能力呢?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先有感性认识再形成理性认识的。如我们肉眼看到的阳光是白色的,但借助光学仪器分析,它其实是由七种色彩组成的。同样,我们第一眼接触到文言文时,我们不可能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语的含义、用法,而应该把它当作一篇现代文来先大概了解,领会其大意,借用古人的一个词汇,叫“会意”;当再读文章,我们在已经明白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情感时,再根据大意来仔细推究品味语言细微的含义,同样借用古人的一个词语,我把这一步做法叫做求“甚解”。
因此,我们可以文言文教学的流程可以简化为:“会意” “甚解”。不要小看这一个小小的顺序改动,其中包含着认知的规律和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会意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概括能力,鉴于他们有限的文言词汇积累,学习首先明白一点: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是从哪些方面或者哪个角度来写的?同时在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面对古人的观点,我们今人应如何看待?同学自己有什么见解?教师可以但让学生去发言、评论、书写自己的体会。其实,古今文章都有相通之处,阅读时应抛弃一切文体的局限,如诗歌、古文、小说、寓言等,直接进入思想的内核,它都是用某种语言表现了在何种环境下人的观点、见解或情感,这样来思维的话,学生会从心理首先消除对古文的厌恶和恐惧,有利于他们没有束缚的去尝试了解几千年前人的生存方式,去体悟他们的人生体验、思想境界;如果再换种方式,在会意的过程中把自己放置到文章中古人的环境中去,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明白或许自己所遇到的困惑也许古人也遇到过,并做了深切的思考,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借鉴他们的思想成果,古为今用、为我所用,不也正达到了我们学习文言的目的了吗?
这种“会意”,着眼于将文言文作为一篇完整地反映古人思想的镜子,放在了学生的面前,学生在镜子里能看到古人,也能看见自己,正好还原给了学生一个系统的思考和认识,这远比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的搞翻译、把好端端一篇完整的文章大卸八块好的多,最主要用学生今天的思维去试图理解古人,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交流和对话的过程,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思維的主动性。
在第二阶段的“甚解”中,文言教学着重从语言的角度来细化我们的认识,除了对难懂的文言词汇进行了解掌握的同时,要着重分析作者的思路,他是从哪些角度、运用了什么方式来表情达意的,自己能不能灵活地借鉴作者的写法。在具体得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心去归纳、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文言语言有它最大的特点:形象简练、一语中的。如果能引导学生借“它山之石”,也能运用白话文简洁、准确地叙事、状物、议论、抒情的话,那未尝不是件好事,可以减少一大批现在中学生作文中的诟病。
结合以上所述,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学习,从“会意”到“甚解”,是把一篇完整的古人思想录交给学生去品悟、去思索发现,让学生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去进行一次次的对话、继承和提高,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摆脱一个活人学“死知识”的被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悟性和探索能力,真正奔着致用的原则,让文言课堂变成一次次思考、审视、丰富、提高的新奇之旅。
参考文献:
[1]P3《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04版.
[2]P11-1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