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课标的“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操作范式举隅
2015-10-21卓立子陈伟
卓立子 陈伟
【摘 要】 课标是课程实施的意义所在,课堂是课标实施的实践形式,是达成课标的行动层面的陈述系统。本文着重论述“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是如何作为实现当代课标的实践操作范式而存在的,进而对“语文养成教育”阅读教学方法论范式进行举隅之谈。
【关 键 词】 当代课标;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操作范式
【作者简介】 卓立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常州市优秀教师,市级教坛新秀。陈伟,江苏省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政教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在国内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31-0073-04
教育必须明确其目标是什么,教育目标是课程实施的意义所在。“语文养成教育”是指向当代语文教育目标的科学操作范式尝试之一。本文结合本研究的理念和实践,论述“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是如何作为实现当代课标的实践操作范式而存在的,进而立足于课程论,对“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方法论,基于学科本位的“目的——手段”操作范式,进行举隅式展示。
一、“语文养成教育”阅读教育理念是立足于当代语文教育目的的
当代语文立科百年,其教育目的是在百年教学历程中探索积淀而来的,然而其属性依然在两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上争论不休,教育目的依然在“文章课”“文学课”“文化课”上莫衷一是,人们对语文是什么不能回答清楚,对语文为什么上谁也不服谁。基于此,“语文养成教育”从语文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语文养成教育”认为语文学习目标有3个层面: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身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这样阐述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基于课标和对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现状的认识,“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追求的教育目的主要包括3个层面。
第一,当代教育呼吁完整的个性和人性,教育致力于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当代特定教育情境要求,在处理教育问题(包括语文教育问题时)必须确定这样一个目的,并且这样做时,能在弥补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内容时提供指导:语文教育应该增加人的思想的厚度。“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目的之一就是:用一节节课的力量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使人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的同时被感动着、激励着、快乐着、痛苦着,在语文的河流中情感被激荡着和冲刷着。
第二,语文教育的目的必须重视语文学科内容,学科内容在确定其教育目的时是一个核心角色。“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和感受语言的“语感”,就是要使学生对语文有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反应,有极高的关注度,有一双“语文眼”,时时处处关注语文,使学生能够领会语言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语言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分辨出语言表达的真与假、美与丑、优与劣。既不能误读语言,也不能错误地传达出不合实情的信息与真实的情感。
第三,“语文养成教育”立足于语文学科内容,建立在有关传统语文教育科学知识和实践的坚固基础之上,但更建立在其自身特征的“养成”这一教育行动基础之上。格斯说:“在世界的狂奔中知识不再推着我们前进,在个人记下他之前,他自己已经迷失了。”因此,“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是以“养成”行动为特征的教学图式,它的信念在于获得力量,“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养成教育”是为学生建构语文阅读能力和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其未来的语文学习生活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语文养成教育”基于课程标准,阅读课堂三层面目标除了具有“从教到学”的视角转变之外,它还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或总体的)全息性系统,它可以以任一层面指向于语文教学,但绝不可脱离于语文学科本位,应该把语文、语言作为教学的核心角色,语文语言为其它层面目标的达成“守驾护航”。
教育不仅建立在行动概念上,重要的更是建立在教育事件概念上,甚至建立在教育事件概念的系统上。“语文养成教育”是指向于课标三维目标的三层面教育目的的,对教育事件概念系统陈述的一种行动陈述系统。“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把语文作为相对自主的学科来思考,确定语文学科个性的教育价值标准:“语文养成教育”理念是指向于当代语文教育目的的“意愿的模型”和“理想的要求”,“语文养成教育”必须建构阅读课堂方法论:基于学科本位的“目的——手段”操作范式。
二、“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基本的操作实践范式
弗尔斯特在《教育哲学的尝试》说:“完全模糊的目的没有组织能力,没有明确的要求影响人们,明确设定目的是唯一能给我们选择真正精确方法的东西。”“语文養成教育”基于课标和当代语文教育目的,给出语文阅读课堂三个层面的目的,现结合课堂实践,尝试探索“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真正精确的方法,举隅式展示其实践基本操作范式:“教育目的——语文学习手段”范式。
“语文养成教育”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遵循熏陶渐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运用提升等语文学习规律;“语文养成教育”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素养与能力,听、说、读、写、思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提升一要具有协同性,二要具有渐进性,做到由简而繁,由易到难,促使自养,不可急于功利,急躁冒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语文养成教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与教师一起开发出丰富而多彩的教育资源,并借此达到“自养”与“互养”。
“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就是指向其三个层面教学目的,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利用语文学习手段并达成其教育目的的陈述系统和陈述图式。
1.指向于增加人的思想的厚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促进学生得到发展的教学目的。
(1)建构“教学目的——吟诵”熏陶渐染教学范式。
以苏教必修“吟诵青春”模块毛主席《沁园春·长沙》为例。
教学目的:通过诗歌吟诵体悟伟人的自信、深沉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教学手段:配置资源进行吟诵。
上片预置时间:一般现在时(1921-1925)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以及毛主席此时的革命生涯。(朗读前以幻灯片展示)
下片预置时间:一般过去时,回忆过去,主席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和革命志向。(操作如前:幻灯片展示)
吟诵要求:假如你是毛泽东,相互交流那时的心情(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会是这种心情),并带着这种心情吟诵诗歌吧。
教学结果和分析: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时事背景,时间上的程序控制和空间上的恰当转换,假设学生身份为毛泽东,让其有身临其境,身历其事之感,学生交流讨论,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吟诵,在吟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精密细化的吟诵传达出了精密细化的情感,在吟诵中感受了主席情感的变化过程,得以真正感悟到二三十年代青年的豪情壮志。课堂教学增加了人的思想的厚度,激励了人的情感,改变了人的态度,提升了人的价值观,人在这样的阅读课上会不断地被熏陶,和提升涵养。
(2)建构“教学目的——体验感悟”渐进涵养教学范式。
“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是一次体验的历程,体验才会走进文本的内部,体会才能验证文本的内核,体验方可感悟,体验方可理解,体验方可交流,体验方可实现学生精神的成长,体验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语文人的过程。体验是指在语言中体验语言,在语言中体验文化,在语言中体验情韵,以言立人,以文化人,人在语言的文本中体验,人在语言的文本中成长,人在语言的文本中养成。
请看《劝学》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通过体验文本语言受到心灵震撼。
教学手段: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深刻体验感悟。
体验感悟关键句一:学不可以已。
体验感悟关键句二: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体验感悟三个关键词:积累、坚持、专一。
三个关键词交代了“学不可以已”的具体方法。
慢慢走,欣赏吧,这是“语文养成教育”的阅读态度,体验使语言和形象变得感性,具有审美趣味的体验激越了人的心灵,体验感悟文本带动了学生精神成长,体验感悟完成了文言文形式和内容思想的统一,体验感悟的长期熏陶渐进涵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思想!
……
2.指向于学科本位内容,以“关注语文和感受语言”为核心教育目的的“语文养成教育”阅读教学。
语文教育如果不能立足于学科本位,不能以关注语文,语言的学习为基础,其漏洞是可见的,其必然带来诸如当前泛化、虚化、高蹈化等教学问题。“语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1)“教育目的——点评品味式”阅读教学范式。
“教育目的——点评品味式”阅读图式,教育目的是增强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领悟语言的语感;学习手段是点评品味式,它是指抓住“字、词、句、篇”,进行咬文嚼字式阅读的方式,是一种集朗读、推敲、体悟、探究、对话、归纳、总结于一体的阅读方式。
“点评”,点点滴滴,一点一滴,一字一句,总关文本,定点赏析,力透纸背,学生对点点滴滴理解和感悟;“品味”,学生聚合品读,分类比较,同类相比,异类相映,对文本内容要素的前后勾连,对文本景、事、情、理等各要素整合,聚类而品,分类而品,分层而品,比较而品等。学生关注语文的敏感和领悟语言的语感意识 大大增强。
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一文。
“点评”时从找读出发,对“景”进行分类,从景物类别区分景;从远近角度对景物分类;还可从“视觉和听觉”的区分景等。
“品味”,对“点评”进行深化,聚类而品,由景物而意象、意境,由意境而情感,学生聚合品读出了作者孤寂的愁思、对仕途险恶的愤慨、对朋友的思念等,这些情感是寄托于“点评”的不同层次的环境之上的。
(2) 基于“教育目的—围绕文本体类特征”式教学范式。
文本谋篇时部分或整体有其突出的文体体类特征。如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铺排、映衬、对比、虚实、动静、张弛、详略、抑扬等表现手段;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不同艺术形式表达内容和内涵时鲜明的“类”特征等。这种范式的教学目的在于养成学生关注语文的意识:语文文本自有其独特的体类特征,不同体类特征的文本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段表达特定的内容、内涵等。
教学目的:理解《秋声赋》作为“赋”文,“鋪排”写法;教学手段:抓住“铺排”特征体悟“秋声”;教学活动:(1)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声的呢?注意把怎样说清楚? (2)请用铺排手法写作一对象?
把文本体类特征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手段,养成学生对语文“艺术形式”的关注能力,读写结合,随文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由自养到互养,交流阅读成果和写作成果,协同渐进地提升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
3.基于当代“学习方式”转变的,指向阅读“过程与方法”教育目的的“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范式。
当代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对话、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课堂学习的呈现形式,是课堂实践活动的展现面貌,也就是课堂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要实现的教育目的。
(1)基于“情景还原”和“自由谈话”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对话的阅读范式。
基于情景还原的走进文本,是指阅读文本时,还原当时当地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身历其事之感,有了这种期待,学生就能够奋力以赴。这种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走进文本可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对话。
如《季氏将伐颛臾》,还原人物的讲话用意和语气语调,再现真实的“师徒”对话情景;还原语法和语意情境,译着读就可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回归“生活和时代” 背景,就能理解先贤“反对战争、经世济民”的阔大胸襟。
基于“情景还原”和“自由对话”的阅读范式对文本内容具有高度含括性,对学习空间具有强度开展性,对教师备课具有深度要求性,还原情景因其切身而对话深刻,自由对话则各言其感,各叙其悟。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真,由他自由说开去,大家交谈其乐融!
(2)基于“文本自身之物”,“师生辩论探讨”的交流、对话、合作、探究学习式阅读范式。
“文本自身之物”是文本的内容、内涵和表现形式,所描写之物、所表达情理、所运用形式,是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教学的目的所在,是认知的空间、认知的情境和认知的存在,对之阅读课堂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直指文本内容交流对话探究文本之物可以确立体验重点,探究基点,对话要点,学生依据文本之物对文本内容进行分类、排序,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实现文本、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对话。
如王勃《滕王阁序·并诗》,是一篇借观景、写事,从而抒情的长文。所抒之情就是教学内容重点之所在。所观之景、所历之事都可以围绕此重点体悟。
文本之间比较探讨交流对话,是指通过找准文本之间的比较点,既找到了文本鉴赏的紧要点,又点击了学生思维的興奋点,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激发合作意识,批判意识,这种以辩论探讨为形态的比较对话式阅读范式,实现的是对文本的更深刻理解。
如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可以比较二人何人之愁更重。一石激起千般浪,学生的理解由文本内容内涵到形式美感,文本阅读成了由现象到本质的归纳过程,归纳出“一个男人的凄惨人生”和“一个女人的悲苦遭遇”,“凄惨人生和悲苦遭遇”的表述可看出学生的学习升华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结语:克里克说:教育看作是每一种影响——引起或改变人的生长,知识建构或知识形式的影响。“语文养成教育”的影响引起或改变人的生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生成和增长,其意义更在于其行动研究上作为课堂操作范式的影响,其阅读课堂从认识论、方法论上研究教学内容教授法(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和谐)和教学内容组织法(教学内容和师生之间的运动规律),以及学生语文学习法(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养成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这里是对“语文养成教育”阅读课堂图式呈现的范式的举隅之谈。探索并未止步,期待方家指教!
参考文献:
[1] 赵克明.语文教育 贵在养成[J].语文教学通讯,2014(12A开卷):1
[2] 赵克明.“语文养成教育”实施细节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5(1A):19-21.
[3]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教育知识的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7,142,175.
[4] 卓立子.抓住诗词体类特征 呈现精彩纷呈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6A):43-44.
(编辑: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