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读:让诗意栖居在学生的心田
2015-10-21高章元
【摘 要】 美文正受到课堂教学形式、快餐文化、考试分数等因素的干扰而偏离美读,美文美读需要腾出时间、置身情境和熟读成诵,当我们引导学生在关注背景、圈点勾画、梳理评判、表达交流并不断温习和诵读时,美文之美才会诗意地贮存在学生的心田。美读美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影响。
【关 键 词】 美文美读;诗意贮存;技术操作;教师学养
【作者简介】 高章元,语文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霍邱县语文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31-0069-04
所谓美文,就是文辞优美、思想深刻、见识超群,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文字,中外古今的诗词、歌赋、散文、戏剧、小说、楹联、短笺、传记、通讯、报告、科普文章等等,都有佳作名篇,都可以被视为宽泛意义上的美文。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淘洗而存留,通过咀嚼消化而传承,流淌在读者的血液中,成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6册、高中必修选修课中的大量文本,是中学生接触最多也是最基本的名篇佳作,它们经过精读记诵、熏陶渐染,不知不觉间,在心田积淀贮存,它们催生出精神的幼苗,在阳光下成长,最后开花结果。
美文中充满着诗意。诗意首先是景象悦目,或迷离亮丽,或摄人心魄,或苍凉阔大,或萧疏凄婉。其次是情节迷人,或动人心弦,或婉转曲折,或峰回路转,或卒章显意。最后是思想深邃,它们凝作者的感悟、教训、评判于文字,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涌动着炽烈的情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浓缩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心路历程,丰富著读者的情感阅历、智慧见地。
美文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美美地读,这是一种生命的浸润。
一、美文正偏离美读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记述自己在修葺过的项脊轩中,在明月半墙的三五之夜,面对借来的满架图书,偃仰啸歌,身心达到极度的放松;陶渊明说到自己读书,“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最经典的镜头莫过于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地读书。这些都是美文在美读下的陶醉,此刻,诗意犹如蓄势的风帆,激荡在读者的心中,催动着读者向精神深处前行。但是,以下几点正让美文逐渐偏离美读。
1.虚假的热闹代替了潜心的诵读。潜下心来读书,知人论世的背景知识不能少,反复诵读后的渐次理解不能少。有时放慢时间,然后重拾文本会有意外发现,这种发现让读者有种难以言传的心灵愉悦,于是,诗意在读者的心中潜滋暗长。
课堂是美文美读训练、浸染的最佳场所,时间漫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但是,不可否认,许多色香味俱佳的文字常被教师评得味同嚼蜡,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介绍背景、梳理文脉、讨论问题、探究写法,重点迭出,环环相扣,热闹紧凑,但是,唯一缺乏的就是渐次理解下的美读,因为它被视为最无关紧要的,最体现不出教学亮点的,因而最容易忽略。这种现象在公开课堂尤其突出,而作为示范课的公开课常被带入普通老师的课堂实践,于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热闹而肤浅的语文课,在常态下失去了喧闹,留下的只有程式,久而久之,不能美读的美文在读者心中只会无感甚至厌倦。这是时间和重点的偏离。
2.互助式的探究忽略了深邃的点拨。有两个成语,一个叫“醍醐灌顶”,一个叫“如坐春风”,前者说点拨的效果,后者说被点拨后的感受。其实,读书也需要点拨。学者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经过梁启超先生一朗诵一解释,4句16字的《箜篌引》变成一出悲剧,其中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有起承转合,20年后,在茅津渡口候渡的梁实秋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的苍茫景象,不禁忆起先生讲过的4句古诗。因此,点拨下的美读是任何探究式课堂互助不来的,毕竟,生活阅历和理解层次决定着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
互助探究是许多名师课堂的成功做法,是基于生本理念的教学形式,运用得法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但是,再好的方法如果停留在形式的模仿,而忽略内力的驱动,不仅不能达成教学目标,反而把最基本的东西丢掉,正如初入门的拳师从师傅那里学来的只是一招一式的形似一样,许多语文课如果只满足于形式的前卫,丢掉的却是最本质的理解。互助式探究如果离开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要么假大虚空,要么支离破碎,要么蜻蜓点水,导致美文中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赏心悦目的情境是很少能品味得出的。这是方式上的偏离。这里,我倒觉得,当我们不能学到互助式探究的精髓时,不妨老老实实地引领学生美美地多读几遍文本。
3.快餐式文化挤占着美文的时空。发达的现代传媒让想读书者有书可读,纸质图书或电子图书,应有尽有,如果选择得当并长期坚持,语文素养会有极大的提升。选择是由兴趣决定的,兴趣千差万别。选择的门类有历史、哲学或文学等,文学有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等,散文有鲁迅、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或余光中、林清玄、丁立梅等等。
选择最少不了甄别的眼光。但是,中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甄别,以为内容浅显、感知贴近的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就是美文中的全部,于是目光停留在电子屏幕上不愿移开,身边陪伴的就是书摊上为数不多的畅销杂志,沉下心来读几部或几十部大部头或许只是一种愿望。快餐式美文正挤占着学生的阅读时空,而多数老师却放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选择。这是内容上的偏离。
4.深邃的思想排拒着浮躁的读者。有句玩笑话叫“人人想读人人不愿读的叫经典”,还有,中学生中流行着“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三怕中有两怕都牵涉到经典美文。经典由于语言障碍和思想距离,让阅历贫乏、感知肤浅的中学生想爱又爱不起来,想喜欢并坚持读下去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借助注解读懂文字,需要知人论世下的理解,需要时间和阅历去咀嚼其中的精微,所以具有深邃内涵的传统的经典美文与浮躁的读者产生了天然的排拒。这是心理上的偏离。
5.分数至上干扰着美读的进程。分数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这在数理学科相对精确,但在人文学科常常失之偏颇。语文学习是一份慢工细活,需要遵循渐近式的学习规律,需要时间,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当量变构成质变时,长期付出者才能获得某种程度的安慰。可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人才选拔机制又很难让坐在教室的学生闻分数而不动容,让采用文火炖美味般的美文美读的教师依然保持定力而不跟进以考代读、以练代学的学习语文方式。这是环境上的偏离。
正是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让美文美读成为理想,而非现实中的常态。为此,我们感到深深的惋惜,为与古今中外大量美文失之交臂,为不能获得滋养而日渐贫瘠的心田。
二、美文迫切需要美读
近期,笔者参加一个市区语文教师的选调考试,考试形式为无生上课,其中一个课题是《端午的鸭蛋》。有节课让笔者印象深刻。在介绍完作家汪曾祺和梳理清“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3个层次后,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绘声绘色地朗诵课文,然后围绕“这是……的鸭蛋,因为……”造句,句中省略的部分为理解文本的内容。在此,老师在“这是”后预设了“声名远播”“历史悠久”“令人惊奇”“令人垂涎”4个词语,并分别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内容作为概括的理由。可以想见,这节课不会上成多数老师的民俗趣闻课,而是一节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那枚带有汪曾祺风格的高邮“鸭蛋”也会在诵读和理解后诗意地栖居在学生的心田。这里既有女教师亲切的笑容和清晰的思路,更少不了置身文境的诵读和强化熟悉内容的造句。可惜,在我听过的同一课题的十多位老师的课上,这种诗意的理解和朗读很少出现。
诗意从阅读开始,阅读不能没有置身情境的诵读。苏轼在《方山子传》中记述奇遇江湖奇人陈季常。陈家世代做官,陈本人如果努力,也可以显达,洛阳园宅壮丽,每年都有千匹丝帛的收入,这是身世奇;少年追慕大侠,青年折节读书,晚年带着妻子奴婢隐居在黄州过着环堵萧然的生活,这是经历奇;20年前挥金如土,怒马射鹊,纵论用兵之道和古今成败得失,俨然以天下为己任,20年后甘为不与世闻的隐士,这是志向奇。当我们反复诵读,并眼中有其人形象,心中思其人变化,再联系被贬到黄州的苏轼,那个被称为方山子的陈季常的形象便逐渐清晰,那个经历过“乌台诗案”隔世为人的苏轼心中的感慨和佩服便油然而生。在诵读下,文中的情节、形象、感慨和运思布局便一一清晰起来。这样的美读能没有诗意吗?
美读美文需要贴近时代,要有倾听作品时代的心音。美文中的诗意既有风花雪月般的诗情画意,更有打上生活深深印记的各种思想情感因子。在《逝去的书信》中,作家张抗抗记述在沟通单一、大雪封山的知青时代,书信如何承载着最大的私人空间,承载着希望、等待、收获等许多难忘的真挚情感,在充满敌意和偷窥的生活中,书信如何为家人、友人和爱人提供着不可替代的温暖和慰藉,支撑着人们度过苦涩难耐的时光,演绎着许多悲喜交加的故事。
美文之美不止于文辞,更在于思想情感。我们只有用心去读,用心去体悟,用生活去参照比对,方能读出浪漫与秀丽,品出沧桑或艰涩,增添智慧和远识,博大襟怀和气度,豐富见闻或教训,从而提升人格水准和人文素养。长期坚持,学生的心田会贮满浓浓的诗意。
美读美文,少不了时间的浸泡,更需要熟读成诵。毛泽东主席有一次为注释江淹《恨赋》中一个“谥”字,竟把《西厢记》原文背诵了一大段;文学大家茅盾与朋友打赌,竟把好友郑振铎点的《红楼梦》回目一口气背了半个小时;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失明,为写《柳如是别传》需要助手帮忙,有时查证资料,竟能指出在哪本书哪一页上;只受过3年私塾7年新式教育的历史学家钱穆在无锡教书,早上读经,晚上读史,在西南联大讲课时,因听课者太多,钱穆需要踩着桌子走上讲台。他们在记诵中接受美文的长期滋养,心中自有浓浓的诗意,作品自有非凡的见识,他们个人也逐步成长为政治精英、文学精英或学术精英。
三、美读美文的技术操作
1.潜心诵读,不急功近利。功利是美文美读的最大敌人。指望读上几十上百篇文章就能把语文提高到理想的层次恐怕不现实,所以,要有长期坚持读书并接受心灵点滴滋养的心理准备。这里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心态端正,心气平和,不企一蹴而就,但求充实滋养。二是推出美文精品,并强化美读指导。老师在阅读中有许多心得,可以把它传授给学生,尤其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作品,并传授读书要领。三是熟读名作,并大量背诵。诗意有时不一定就在当时发生,我们读李煜成为阶下囚后的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阅历,是不能洞悉其追悔的心情的。少年时代多记住一些作品,当切合的情境来临时就会触动思考并产生顿悟。
2.关注背景,不浮光掠影。背景有三:一是文章产生的背景,二是事件发生的背景,三是重读作品的背景,或者叫现实意义。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能读到领袖傲视千古的气魄,但如果再了解这是1936年正月13日,领袖来到黄河西岸小小的袁家沟,指挥红军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奔赴抗日前线,面对一周大雪覆盖下的黄土高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神来之笔,恐怕理解就生动多了。笔者读《资治通鉴》,每每读到文、景、武帝时代有关汉匈交战的事件,常把简单的史实一眼带过,有人告诉我,中信出版社出了一部《中国历代战争史》,里面还配有军事地图,对读史很有帮助,果不其然,再读《资治通鉴》相关章节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些战争已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生动的政治决策的延续。读过《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了解些汉代经济政策,再读《资治通鉴》,也有种充实的成就感。联系中国30年来经济成就带来的周边格局的变化,再去读商鞅变法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等文句,然后去看美军“重返亚太”和东南亚小国抢占南海岛礁就有一种见招拆招的淡定。
3.圈点勾画,不走马观花。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是读不出诗意,更存不下诗意的。圈点勾画是老师教学语言中的常用词,更是精读美文必需的手段,但真正能把它作为一种训练方式的恐怕不多。圈点勾画,通俗地说就是读文留痕,这个“痕”可以是美文中新奇用语、独立见解或思路情节。圈点勾画之外要作旁注,它是读者所思所悟的记录。圈点勾画不是目的,梳理文脉,理解作者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才是重点,这其中理应有读者的评判。选择圈点勾画以留白较多的纸质读本为宜,比如,如果国学根基相对扎实,读《史记》可选择10册中华书局出版的竖排版图书,它注释权威,留白较大,错漏较少。语文教科书这方面考虑得也比较周到,文本内容之外都有详尽的注释,都留有大量的空白,这为读者思考留下了许多背景知识和梳理内容、表达见解的空间。这里,教师要把自己圈点勾画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长期训练。当学生把圈点勾画运用自如时,诗意地理解文章就会接近现实。
4.梳理评判,不轻易放过。大家都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都知道选在教科书中的文本有“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情节,但这篇经典名作的内涵不止于具体事件。笔者曾抛出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政治智慧”这一问题,通过讨论,笔者引导学生归纳出3点。一是用人要审慎权衡。用人不能论资排辈,对特殊人才理应大胆使用,但是,赵惠文王在很短时间内把蔺相如提拔到名将廉颇之上,造成廉颇心理失衡,不能说没有失误。如果不是蔺相如高姿态,强敌环伺的赵国有可能因为内部纷争而导致丧师失地。二是发生冲突时要顾全大局。同僚之间偶起冲突,不能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这时要讲风格,这种风格是以做人原则和顾全大局为前提,事关国家大局,该讲的要讲,事关做人原则该坚持的要坚持。三是知道自己错了就要有担当的勇气。当知道自己做错事后,廉颇负荆请罪,绝不遮遮掩掩,死不认账,甚至强词夺理,真诚道歉往往能换得真诚的回应,事后,刎颈之交就被传为千古佳话。读完莫泊桑《项链》,有位老师追问“我们批评玛蒂尔德的虚荣,但她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人品”,有个学生联系现在欠债跑路现象普遍,肯定她的可贵的诚信精神。前面提到的《端午的鸭蛋》结尾加了一段“囊萤映雪”的内容,书后问是否是赘笔。小孩子爱玩是天性,但玩后还要苦读,这恐怕是作家的良苦用心吧。鲍鹏山评《水浒传》就是联系个人阅历和世俗生活,得出比常人阅读丰富得多的诗意性评判。
5.回访温习,不慢待主顾。笔者每次读《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留侯世家》,都有种常读常新的感觉。比如齐国辩士蒯彻劝齐王韩信反汉一节,笔者先为韩信错失良机而死在吕后和萧何的欺诳之下而惋惜,继为汉王奸诈、韩信愚忠而扼腕,再为韩信宁愿汉王负我而绝不负汉的高贵品德而感佩,后为找到韩信行为和品德背后的原因而欣慰。再如夹在田蚡、窦婴、韩安国、灌夫等权贵之间的藉福是一个帮闲人物,但其人品让人激赏,其调停矛盾的用心让人感动。为写这篇文章,笔者把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温习一遍,重读这些已不感深奥的名篇佳作,又增添了许多从未有过的感悟。
6.表达交流,不作掉书袋子。苏东坡与林语堂时隔千年,张居正与朱东润时隔500年,但《苏东坡传》与《张居正大传》同被称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这是因为作家们热爱书中的人物,并钩沉史料,熟读作品,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是前辈的例子。作家岳南根据民国史料和各种回忆录写成《南渡北归》(3册)和《陈寅恪与傅斯年》,这是当代的例子。普通人当然不能与大家相提并论,但文雅谈吐,丰富思想,深刻见地还是可以做到的。对美文,只要有热爱的情怀,有思考的动力,有丰富的储备,就有不凡的感悟与见解,写出的文字也会洋洋洒洒,至少为人气质上有些与众不同。表达交流的过程就是深化理解存留诗意的过程,它是美文美读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境界。
四、教师的学识修养
美文美读离不开教师的牵引和影响。一个手不释卷的语文老师会带动一批热爱读书的学生。相反,手边只有教科书、教师用书和資料考卷的语文老师,他的学生也许是考试高手,但要出现许多诗意读书的学生恐怕不现实。
诗意要想栖居在学生的心田,必须在教师的心田贮满浓浓的诗意,这份诗意来自博览群书及其领悟。语文老师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直接传承者,必须要有沉下心来坚持读书的习惯,必须打好扎实的国学功底,特别是史学名著、文学名著、诗文名篇,要坚持读,反复读,要求学生读学生背诵的诗词散文,老师首先能熟读成诵。也许面对充满语言障碍的古典名作,我们会心生畏惧,但要打好国学根基,它是绕不开的坎,这些名篇佳著里不仅有丰富的语言,更能使人获得充沛的精神滋养。其次要有广博的视野和睿智的见地。一个旁征博引的课堂,一个不断有新见解、新探索、新发现的课堂必然是一个充满人文趣味的课堂,也必定是一个诗意的课堂,这份耳濡目染又会影响学生诗意地学语文,诗意地读书,最后诗意在学生心田永久地栖居。
参考文献:
[1] 赵克明,高章元.滋润心灵:晨读美文百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2.
[2] 赵克明,高章元.取法美文写佳作[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54-74.
(编辑:杨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