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权力结构下的“边缘青少年”

2015-10-21冯雪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4期

冯雪

【摘要】家庭权力结构下的“边缘青少年处于无权或少权的状态,当诉诸权力的渠道受阻时,处于家庭权力结构底层的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決问题,即弱者的武器。

【关键词】家庭权力结构;边缘青少年;权力控制;弱者武器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08-01

“两人以上就会产生权力”,即便是家庭这样看似远离那些宏大叙事的场域也存在着权力结构。家庭承载着众多的社功能,也是人类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深入骨髓的。家庭权力结构是家庭环境的一个重要方而,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模式。①“边缘青少年”指的是年龄在24岁以下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与自身的主观因素无法达到和谐而在行为上产生偏差的青少年。

一、家庭权力结构

古德②在对家庭权力进行描述写到:“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最幸福的家庭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力制度,因为无论何时,每个家庭成员都在鼓励其他成员去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而这往往会违背其他人的意愿。”由于家庭权力往往是在社会文化的支持下展开的,因此它一般不会为人们所察觉。进而家庭权力得以制度化,并且依据家庭成员关系而形成相对恒常的组合,即家庭权力结构。

(一)家庭权力结构

传统式的中国家庭,家庭内部存在一个绝对权威:家长。家长是一个家庭的权力核心,一般是一个大家庭的中老年人,表现在对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上。青年人还没有掌握足够的生活资料,所以要依赖父母。

(二)家庭结构中的微观权力

福柯的微观权力认为③,现代权力是细节的,网状的,渗透到社会各个层而的。那么在家庭层面当然也存在着福柯所说的社会的规训,纪律的制约。规训的对象是权力层级的最底层,在家庭的场域中便是孩子。

二、家庭权力下的“边缘青少年”

(一)权力控制中的他们

1.行为言语上的控制

家庭中的长辈因为或是自身习惯、面子等问题,会在青少年生活中制定各种“规范动作”便是家庭内权力具体化一种形式。当孩子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与家长的无限靠近时,家庭的运转就更加的顺畅。

2.思想上的控制

作为社会人的我们,必将会将社会的规训带入家庭场域中,而掌握权力的统治阶级,会将社会规则渗透到社会的各方各面,即便是在家庭这样的“后台”中,青少年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3.经济上的控制

家长们深知,只要掌握了孩子的经济来源,就把握住了他们的“命门”。当孩子们在绝望状态下寻找到的解决办法往往不是正规途径,他们没有健全的是非观念,控制的方式走向极端,孩子也会发生极端状态。

三、被忽略的“弱者的武器”

詹姆斯·斯科特以《弱者的武器:农民的反抗的日常形式》中介绍了农民这一底层阶级在而对压迫时所采取的反抗方式是一种日常形式,④方式包括: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怠工的等等。斯科特的所建构的底层视角,对分析在家庭权力结构下,受众多控制的“边缘青少年”的反馈的解读提供了分析角度。

(一)顺从

对于大多青少年,在面对父母种种要求、规范时,都会选择按照他们的指示走,这是一种常态,避免正面冲突是多数人的选择。而在不直面父母时,孩子们会采取诸如怠惰、开小差、偷懒、说谎等一系列方式,克扣他们提的要求。

(二)抗争

“抗争的结果就是迎来更严苛的镇压。”即便是在家庭中,边缘青少年有时也没有表达自己的方式,他们被严厉的家长制压抑地喘不过气。在选择抗争,甚至发生冲突时,多数是他们无路可走,因为他们已经做了破釜沉舟的打算。

(三)崩溃

在面对超乎自身承受范围的压力时,青少年就可能会出现精神的崩溃。让这个本应是温暖港湾的家庭成了他们最想逃离的地方,最后身体会出现本能的抗拒。

四、结论与建议

在家庭权力结构下,即使是那些未被边缘的青少年都会面临在父母权威下,没有抒发自己意见的途径,而这些没有在社会主流青少年群体中青少年更是面临着家庭中更多双眼睛的监视。在青少年表达权力的途径受阻时,他们会产生诸多的负面情绪,进而运用“弱者的武器”来维护自己手中仅有的东西。这从某种意义上是⑤“以弱者为武器”,当权力底层手中没有筹码来争取权力时,本身的这一“弱者”的身份,便会成为一种武器,所以家庭权力结构应该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形态。

注释:

①高春风.优势视角介入“边缘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思考——以香港“协青社”为例[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04).

②王鹏飞,现代家庭权力结构与家庭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8(13).

③田国秀,师生冲突:基于福柯的微观权力视角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08).

④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

⑤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J].社会,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