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村落人居环境探究
2015-10-21王爽
王爽
摘要:人居环境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人与地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社会的城市化改造越来越普遍,人的居住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在人类祖先的时期,人类就开始逐渐群居,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村落,伴随着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原先的村落也随之发生变化,新时期村落已经有了其鲜明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村落的深入研究,并去到一个典型村落——中石村进行了实地调查,探讨了该村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阐述了中石村现代发展的鲜明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为村落未来更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新时期村落;特点;问题
一、研究背景及目标
村落中的人居环境可以表述为在村落范围内百姓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以及非物质的集合体,我们把它看成一个非一成不变,而是保持着动态变化的巨大并且复杂的系统。村落中的人居环境能够被分解成三个部分,即:自然生态的环境、地域空间的环境以及人文的环境,三者通过互相的逻辑联系,共同组成了村落中的人居环境的总体内容[1]。
现阶段来看,国外的正在进行人居环境研究的机构主要联合国的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它于1978年由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在2004年世界人居日那一天確定的主题是“城市——村落发展的动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城市农村要关联发展[2]。
中国拥有了世界范围内最多的农村人口,中国的农村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也在经历着粗放型发展向节约型发展的过渡时期,因此我们急切需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农村特色的发展之路。以吴良镛为代表的学者是在我国最早开始探索人居环境的学者之一,吴良镛教授从建筑学以及城市规划学这两个角度来探索了人居环境的原则、构成以及方法论[3]。李雪铭通过地理学和经济学这两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对于人居环境的一种评价体系而且还对这个体系进行了调查研究[4, 5]。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永远是一个需要不断强调的话题,通过改善现有的人居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已经是我们共同的希冀了。建设部在2000年设置了中国人居环境奖,这表示国家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不过现阶段中国研究者研究的重点多在城市范围,对村落里人居环境的探索还很缺乏,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关,也与农村地区的财政缺乏是分不开的。
在农村区域不断发展的同时,笔者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农村交通的发展遇到困难、农村土地私有化变得更严重、传统聚居模式遇到难题等等。 通过笔者对典型村落——中石村的实地调查研究,本文阐述了对于村落人居环境的几点看法,对如何更科学、和谐地发展村落人居环境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新时期村落人居环境的改善有所帮助。
二、研究过程及内容
中石村位于山东省鲁中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石村通过发挥村民积极的自主能动性,在村中建立了数十家中小型企业,村民的收入水平直线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容村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村落中交通情况的改善。90年代以及90年代之前,村中的街道基本都是土路,地面坑坑洼洼,只能满足村民日常的行走活动,根本不能行车。特别是下雨下雪之后,路面情况更加难以让人接受,那个时候能有一条石子路或者水泥路是村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另一方面,道路的设计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对道路的建设根本没有什么设计可言,大多数的街道都是村民长期行走而形成的,没有横平竖直的大道,也没有主干道辅道。而现在,村落中的道路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S236省道经过村口,从省道一直往南开设了一条10米宽的水泥路,基于这条主干道建立起多条东西方向的辅道和南北方向的略窄的水泥路,路面平坦,每天都有环卫工清扫卫生。
其次是村民民居的改观。90年代之前大部分的民居都是破旧的平房,显得破败不堪,村民的生活习惯也比较邋遢。而现在来看,村中的大部分旧平房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二层甚至是三层的楼房,而且建设的非常有规矩,形成了较多个居民楼房区,据统计,该村开启新农村建设以来已累计建成新式楼房500多栋,其中90%以上为二层楼房。村民的居住面积得到较大的扩大,生活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看到该村落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现在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慢慢变成了全部都是统一的外观以及统一排列的建筑,看起来有点千篇一律,村民建设民居的时候摒弃了传统的建筑风格以及空间肌理,以至于失去了其地方建筑的特色,没有因地制宜的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矛盾。再比如,村民不断的改造自己的民居,为了让楼房显得更气派面积更大,会在建设的过程中把大量的公用土地规划成自己的院落,这无疑造成了村落公共空间越来越少,公有土地的私有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村中有很多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外出打工,村落中老人与小孩的比重越来越大,村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了现居住人口的25%左右,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传统的聚居模式已经不太适合当今的形势。最后一点,为了带动当地经济,村委会将部分耕地承包出去建了一些中小型企业,包括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化工厂以及电器厂,厂址就建在了距离居民区不足150米的地方,这是否会对村民的居环境的改善起着相反的作用,这需要当地政府和企业共同反思并做出改变。
笔者基于对中石村出现的这些问题的探究,总结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比如在建设民居时更多的使用传统的空间肌理[6],而别再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建筑外观。对道路的设计讲究动线规划[7],可以在村落中建设一个交通便利的功能中心,将村落的主要公共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放在这个功能中心里,最好能建成图书馆、娱乐室等基本的公共场所,这些场所可以提供村民最需要的农业知识、养殖知识等。在村落外围规划主要的车型道路以方便村民的农业生产,在村落的内部主要是人行道,而距离村落中心较远的建筑可以逐渐改造为仓库、养殖场等等。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新时期村落的发展步伐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也日益加快,村落的人居环境也相应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比如村落中道路系统的完善,道路的质量越来越好;再比如村落中民居状况的改善,民居的构造、外观越来越现代。不过随之而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道路的设计缺乏科学性;比如民居的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公用土地私有化现象的出现;还有就是新时期村落民居的构造设计与村民的现实需求出现脱节等等等等。为了对新时期村落人居环境有一个更系统的認识,笔者通过对山东鲁中地区的一个典型村落——中石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出几条解决方案:(1)建设民居时更多的使用传统的空间肌理;(2)对道路的设计讲究动线规划;(3)在村落外围规划主要的车型道路以方便村民的农业生产,在村落的内部主要是人行道。因此,笔者认为,人居环境是一个值得我们一直探讨下去的话题,它关系到人们最根本的利益。而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因此的村落人居环境的探究更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在对人居环境进行改善之前,要整合多方面的因素,不要有失偏颇更不能因小失大。希望本文的几点意见能对村落人居环境的探究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希望我国的村落人居环境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李伯华,曾菊新,胡娟. 村落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5) : 70- 74.
[2] NUH C. Cities - engines of rural development [J]. Habitat Debate,2004, 10( 3) : 1- 10.
[3]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 李雪铭,李婉娜. 1990 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J] . 经济地理, 2005, 25( 3) : 383- 386.
[5] 李雪铭,姜斌, 杨波. 人居环境: 地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J]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 12( 6) : 75- 78.
[6] 张军英. 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 [J] . 建筑学报, 1999(11) : 12- 15.
[7] 华永新. 生态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J] . 农村能源, 2002( 1) :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