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理论的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策略探析
2015-10-21吕彦柯
吕彦柯
摘要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给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更是逐步被发展中的城市一步步侵蚀。本文基于和谐理论,通过分析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特征、存在问题以及与城市的关系,提出以保护为前提,城市和风景区相融合,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和谐理论; 城市风景名胜区; 保护; 城市化; 对策
1理论阐述
由于城市型风景区处于城市中或者城市近邻,这样我们可以把城市和风景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进行分析。
和谐理论是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其理论的核心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和谐机制在最大程度上与效率是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和谐态的存在绝对的,而和谐则是相对的。就如同矛盾的普遍性一样。因此,城市发展与城市型风景区保护之间的矛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使城市和风景区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和谐理论就可以指导我们的研究。
2当前城市型风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依据和谐理论,可见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与风景区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和谐理论的阐述就是从系统的负效应开始的。和谐理论认为:和谐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状态。要使风景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得以调和,就必须认识到城市和风景区这个系统内存在的负效应,即当前城市型风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对风景区保护和利用定位不准确,未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必须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进行适当的开发。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风景区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把风景区当做追求经济目标的工具,使风景区成为了一种商品。这样使风景区周边出现了大量的接待,餐饮,商业,别墅等设施,在风景区内部也乱建寺庙,仿古建筑,主题公园,索道等人工设施,这大大改变了风景区原有的风貌和使用价值,使风景区的自然度,美感度下降,破坏了风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2城市建设对风景区的土地蚕食严重
我国正處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这样就是城市型风景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最明显的就是风景区周边地产业的发展。由于风景区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再加上依托于城市的风景区周边便利的交通条件,使风景区周边的用地十分紧俏。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下,把风景区周边的用地出让而用于房地产开发,对风景区空间造成了蚕食,有些甚至直接挤占到了核心景区的边缘。
2.3风景区内居民人口及社会用地增加迅速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风景区知名度的提高,大量的外来人员为了借助风景区来从事导游,买卖等商业性的活动,在风景区内定居。再加上原有居民缺乏保护意识,风景区内居民想方设法翻建住房,甚至出现大量违章建筑,经营小饭店,小旅馆等服务性行业。这都给风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压力。[3]
3 城市与城市型风景区和谐发展的对策
根据和谐理论的指导,我们将风景区和城市看成一个系统,系统的和谐要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和谐做起。就城市型风景区保护和城市发展来说,由于风景区是包含于城市之中,我们可以从风景区,城市地区的融合,规划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来进行探析。
3.1风景区层面
3.1.1合理定位,保护优先,充分发挥风景区的综合功能
城市型风景区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就首先要将风景区合理地进行定位。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和不可自再生的遗产,风景区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确保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多种功能。因此,风景区应当以保护为先导。此外,要充分认识到风景区对城市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从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就要确定城市与风景区和谐发展的思想,对风景区周边用地的开发利用,交通组织以及商业服务设施进行研究和控制,应当采用景区内旅游,景区外吃住的分区原则,合理地安排各种配套设施,以减轻和控制风景区的环境容量,从而带动景区和城市的协调发展。
3.1.2 保护景区内景观的原有风貌
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严格控制景区人工项目如主题公园,度假区,商业街等项目的建设,注重保持景区的原真性。风景区内的一些违章建筑也必须拆除,与风景区风格不协调的的单位必须外迁,新建或翻修的建筑,其布局,色彩,高度,风格必须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3.1.3 加强风景区内部的人口管理,严格控制居民数量
风景区内部居民的去留问题一直是遗产保护界的热点话题,居民过多影响景区的健康发展,但是景区的居民迁出又毁坏了景区内部的民俗,民风,不利于风景区保持完整的风貌。这就需要依据景区的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居民容量,合理地确定景区人口的分布和规模。对风景区内的居民点实行分类管理,核心景区内的居民应尽量搬迁,重要风景地段的居民应尽量搬迁或逐渐缩小规模。其次是控制外来人口,包括外来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再次是控制旅游人口。按照“游住分离”的原则,将旅游服务设施设置在市区或风景区周边城镇,减少城市风景区内住宿人口;城市风景区与城市交接处可以部分开放为城市公园,减少风景区内的市民游人量。[8]
3.3 改善管理体制
要想处理好风景区与城市的关系,只有一系列措施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改善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应设立统一的风景区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风景区的保护,规划和管理。不能将景区的保护和管理分摊到众多部门,造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在整个管理体制上,政府应当起到宏观的调控作用,从规划,政策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对风景区的发展进行管理。针对风景区的管理部门,应从规划实施与监督,土地利用,生态保护,门票管理与游人控制等微观方面开展工作。只有政府各部门,景区管理部门在管理上达到协调一致,风景区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城市与风景区的互动才能真正的实现,这个系统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4 结语
风景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城市使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家园,二者的协调发展对我们意义十分重大。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风景区保护形势和十分严峻,如何利用和保护好城市风景区这个“城市的名片”仍是一个难题。但是随着生态理论,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进步和环保重要性的深入人心,城市型风景区与城市发展达到和谐状态并不是一个奢望,当城市和风景区达到真正的互动时,我们的生存环境必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风景名胜区条例[J].中国建设信息,2006(21):60—63.
[2]王根生等.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策略探析———以江苏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5(2):79—82.
[3] 李芸.城市风景区与我国城市的发展.[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4:26—28.
[4] 李金路.风景名胜区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园林,2002(2): 23-25.
[5] 崔功豪.区域·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126
[6] 陈战是.小城镇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探讨———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小城镇为例[ J].城市规划,2005, 29(1): 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