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5-10-21李怀钦马百跃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0期
关键词:低碳城市

李怀钦 马百跃

摘要: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建造低碳城市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解释了城镇化的高碳与低碳的含义,随后从城市建设泡沫、城市建设对高耗能产业的拉动、城市建设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国城市碳排放现状与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对中国低碳城镇化道路的思考,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低碳城市;碳排放管理;路径

前言

低碳化城市是由当前我国现状所决定的我们必然要选择的城市化模式。作为高碳基排放的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和增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建造低碳城市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城镇化的高碳与低碳的含义

1.1技术措施与战略思想的合理性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2010年中国城市以4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78%的GDP。城市通过分享、匹配和学习来发挥规模效应,同时城市通过人口集聚、土地集约发挥聚集效应,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从而可以节约更多的土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这是有效保护自然、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重要渠道,是让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获得更多人力资本积累的根本途径。技术措施则使得集约型城镇化成为可能。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所谓低碳城市,就是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1.2存量与流量的碳管理

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对于某项建筑物或交通基础设施而言,可分为三个阶段:提前建筑阶段、运行阶段和废弃阶段。那么,其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就可以分为建筑或生产阶段的“存量碳”、运行阶段的“流量碳”和废弃阶段的“流失碳”三部分,或者说,三者的总和便是该设施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因此,要进行碳管理,就需要包括“存量碳”、“流量碳”和“流失碳”的全生命过程。如果过度积累了“存量碳”,一般就很难节约运行过程中的“流量碳”,相反可能还会增加运行中的“流量碳”,因为设施在运行中由于服务人口不足,在导致经济效率下降的同时使得单位服务量的能耗增加。

1.3城镇建设的成熟期与碳足迹

工作和休闲是最主要的出行目的,要控制交通碳排放,就要减少出行的频次和出行的距离,并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在商业部门,商用或办公面积的控制、资源的共享、更高效率的供热系统、更好的隔热保温设施、更高效率的照明和电子设备以及能源管理的改进,可在实现获得同等舒适度的同时减少能耗和碳排放。家庭方面,住宅是家庭间接能耗的最重要来源,住房面积越大,能耗越高;随着人们对生活舒适度和便捷性的追求,家庭的电力消费量持续增长;此外,伴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人均居住面积的相对增加也会导致家庭能耗的相对增加。

2中国城市碳排放现状与问题

2.1城市建设泡沫

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为保证正常的生产与生活运行,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住房、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管道煤气等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超大规模的投资推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超过实际需求,形成城市建设的泡沫。

2.2城市建设对高耗能产业的拉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水泥钢筋等耗材,从而拉动上游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化炼焦、化学原料、矿物制品、化学纤维等高能耗产业的发展,这从城市建设本身来说是需要的。但城市建设的不合理或者過度超前,比如奢华的公共建筑、城市间高速铁路与航空网络、城镇密集区内的高速公路,以及城际快速客运系统之间的重复建设则人为夸大了对上游高能耗产业的需求。这种过度建设不仅带来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也导致我国产业过度重化工业化,使得第二产业能耗居高不下。

2.3城市建设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在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同时,往往会改变消费者的需求及私人家庭的生活方式。在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中,城市不仅给人们提供住处或工作,还通过交通、信息等手段,影响居民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活方式。消费者需求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会影响家庭能源使用的模式,是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费之碳排放增加的重要驱动力,而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反过来又影响城市的碳排放水平。

3对中国低碳城镇化道路的思考

城市是非常复杂的人工系统。为实现健康的城市化,应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费来保障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居民福祉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创新体制与机制,理顺政府、市场的关系,从注重人口和数量的城市化,转变到提高质量的城市化,坚持城市的紧凑发展,用全生命周期效率来衡量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并把引导居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融入城市建设中。

3.1正确认识城镇化

城镇化并不等同于城市建设,也不是把人“圈”到城里就是城镇化,城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更不是城镇化的首要内容,不能仅仅以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城镇化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思想观念等的变迁是更为重要的内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过程中须充分认识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只有牢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一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才能避免城镇化过程中仅注重物理空间环境的变化而竞相投资上项目、圈地盖房子,即所谓的“造城”现象的出现。

3.2坚持城市紧凑发展

只有实现城市的紧凑发展,才能从城市建设的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投入,减少“存量碳”的积累,并为后期高效运营提供可能。由于新城有漫长的成熟期,因此新城规模不宜过大,而且产业是城市的基础,新城应以老城的产业为依托因地制宜地逐步推进。在新城建设中应避免杂乱无章的建设,空间的无序开发不利于人口集聚,零散的产业布局无法形成集聚经济效应。而且,城市的紧凑发展可以提高城市密度,使得城市的公共交通通达率更高、能耗更低。此外,城市的紧凑发展有助于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服务业总体是更为低碳的。

3.3把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一直以来,我国推动节能减排集中于生产环节,重在技术改造,但一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就从消费环节而言,不同城市碳排放的巨大差异在于城市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而城市的物理属性如密度、空间布局、公共服务供给、经济基础以及特有的社会因素往往会影响居民生活方式的选择,进而决定城市人均碳排放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有必要创造让消费者建立低碳生活方式的条件,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结语

低碳化城市是由当前我国现状所决定的我们必然要选择的城市化模式,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建造低碳城市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在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同时坚持城市紧凑发展,并且把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使得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路径可以走的长久且顺利。

参考文献:

[1]戴星翼.城市建设与碳排放的若干重要关系.现代城市研究,2011,(11).

[2]诸大建,陈飞.上海发展低碳城市的内涵、目标及对策.城市观察,2010(2).

[3]王海鲲,张荣荣,毕军.中国城市碳排放核算研究———以无锡市为例.中国环境科学,2011,(6).

猜你喜欢

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浅析
基于协同发展模式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研究
江西各地市发展低碳城市评价与对策研究
咸宁市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治理路线图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的法治保障研究
电子商务对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影响
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研究
中国“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及应用探究
城市化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基于指标体系的低碳试点城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