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族谱文化复兴的原因探究

2015-10-21刘小燕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7期
关键词:复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宗族重修族谱的现象逐渐普遍,族谱重修成为一种文化浪潮。按照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观点,文化行为的产生与经济水平有着根本的联系,族谱重修现象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本研究深入河北省展开实地调查族谱文化复兴原因,发现当地人进行族谱重修的最重要因素在于情感需求和文化传承。因此本研究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并发挥人们的情感和传承因素。

【关键词】族谱文化;复兴;探究原因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族谱,俗称家谱、宗谱、谱书,是记录家族世系的血缘关系和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和文字。通常研究意义上的族谱,大多是在传统乡村社会生活中以家族为单位编撰的,记录有本家族祖先、其后代子嗣成員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纸质文本。历史上对于族谱的修订整理在民间慢热进行,并未掀起高潮。改革开放以来,族谱修订借助现代技术和工具,再一次在山西、河南以及河北等地广泛进行,我们把这一广泛活动成为族谱文化复兴现象。

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省石家庄市J县Y村作为研究的实地调查地点,通过访谈和文献搜集对族谱文化复兴的原因进行探究。河北省石家庄市J县Y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有着丰富的历史痕迹和民俗风貌。Y村今有400多户、1600多人,95%的村民姓于,于姓共尊于谦为先祖,故全村以于姓为主。根据于氏家族的族谱《于氏宗谱》记载,于氏家族分为五大分支家族。在一个大家族的基础上又分出了五个小家族,即族中之族。于是,这个家族所有的活动,诸如婚丧嫁娶、祖先祭祀、举办庙会、公共财产分配、集体项目劳动等,都以这五个小家族为单位而开展。

二、族谱研究综述与分析

当前国内关于族谱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族谱的编纂与生产;族谱与时代变迁;族谱与宗族建构;族谱与地方权力建构。

族谱的编纂与生产研究,集中在族谱史的说明,一方面研究历史上的族谱内容,另一方面从当前案例出发回溯相关的历史。族谱与时代变迁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探究民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村民自治实践模式。族谱与宗族建构的研究与本调查的发现存在内容上的联结,即族谱对于宗族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体现在族谱历史中,也体现在当代农村开发中,更体现在对于族谱文化的复兴活动上。族谱与地方权力建构的研究相对较少,围绕以族谱为中心发生的权利竞争展开调查叙述。

三、族谱重修现状

考察得知当地的族谱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谱书和家谱。谱书将所有搜集到的于谦后人并且是这个村子所属系脉的于氏人员都记录在册,以树状的形式标明人员之间的血脉亲缘关系。随着人口的变更,谱书每隔一定的时间就会进行更新,每户人家在谱书修订完毕后都会得到一本新的谱书。另外一种家谱是只能挂在祠堂的,主要是记录已经逝去的于氏后人,它的更新周期一般会比较长,而且还是以前一种谱书为基础,它的数量比较有限,一般人家也不会持有。

现阶段的族谱重修是由Y村的一名书记于秀书发起,全村人都乐意于参与其中,而这名书记已经在去年逝世,研究访谈了现今还在为族谱工作而奔走的于富科老人。于富科先生是于谦第二十二代后人,已是古稀之年,他为了保护和开发Y村,放弃了回到北京和老伴及儿孙们尽享天伦之乐,一头扎进生于斯长于斯的偏远的先人故里,积极参与保护与开发工作。据村子里的人反映,由于能力有限,族谱里面难免还有一些纰漏之处,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以后的修订中会逐步完善。

四、族谱文化复兴原因

(一)是对祖宗文化的传承

受访者普遍表示,族谱本来就是从祖宗那里传过来的,族谱修订也是历来都在做的事,传到现在不能让它断了。实际上每隔30-50年村里都会组织族谱的修订,他们坚信祖宗在做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继承下来,这是作为于谦后人的责任。

对于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作为于谦后人的责任感是于家村人主动坚持族谱重修的内在驱动力。首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族谱中所记载的各种人文地理奇事异志是先人一笔一画所记录的,口口相传记述下来的,不仅不能把它弄丢,还要把它发扬光大。但是说是于谦的后人也要拿出有力的证据,我们有族谱,有碑文,我们也不会放弃继续填补族谱的路。

(二)“富修谱,穷修庙”的说法

Y村的人相信“富修谱,穷修庙”的说法。在富有或者生活安定时人们热衷于修谱,例如康乾盛世等,北京图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清理的藏谱2250种中,其中有1160种为清人所辑,占藏谱的51.56%。湖南存世的家谱数量,据199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全国440余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室(馆)、文物商店收藏的有1511种,占收录总数14719种的10.03%,其中90%以上是道光以后修纂,而又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多。另一方面,在比较贫穷或者生活比较艰难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认为是神明保佑得不够,所以需要修庙来表明自己的虔诚之心,渴望得到神明的庇佑,摆脱贫穷艰难的环境。

(三)凝聚本家人的手段

家谱的存在更多的是一个族人寻根的依据,前文已经提到于氏家谱是从于谦子孙辈就传下来的,过去的五百多年是对既有家谱的补充完善。族人做的不仅仅是从自己的名字出发追根溯源,找出自己的祖先是谁,更多的是从祖先出发,根据以往的记录一代一代地往下推,找出现有的于氏后人分布在哪些地方,根据家谱记载他们的流动记录找到那些“失散”的亲人。

(四)有好事者

好事者应当是为族谱重修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一个社会活动如果没有人的发起和参与,就不足以称其为社会活动,同时,一个传统的继承如果没有人愿意去做并且乐意去做的话,也就很难有被时代选择保留的可能。这次族谱重修的发起者就是Y村的上一任村主任——于秀书,但是本次社会实践最为遗憾的地方就是没能采访到于秀书老人本人,他已经于去年辞世,留给村人和世人于氏族谱的宝贵财富。

五、讨论及结论

本次以河北省石家庄市J县Y村为例的对族谱文化原因探究调查,得出主要结论为族谱文化复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传统的延续,“富修谱,穷修庙”的教导,凝聚本家人的手段,以及好事者的存在。同时研究也使得笔者对族谱文化复兴与市场经济条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即传统文化一旦被人们接受和认同,就会产生强大的文化认同感,这个力量使得经济因素在文化重建的过程中显得不那么重要。所以在文化软实力变得尤为重要的21世纪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就变得十分必要并且迫在眉睫。

明显的是,本研究证实了韦伯关于社会行动中传统性社会行动原则的解释。这是以传统习惯为根据而展开的社会行动,它既不测算功利,也不追求超功利的理想,它所坚持的是习惯的继续和历史的沿袭,它的基本原则是:只要从前是这样做的、祖先是这样做的,行动就有了根据,至于目的、手段和行动的结果都是未经过理想思考的。

注:本项目调查实施于2013年暑假,同时申报兰州大学2013年创新创业项目并成功结项。感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靳晓芳老师的全程指导,感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于恒、李秋伊同学的支持和协助。

参考文献:

[1]饶伟新.族谱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版.

[2]王笑天,陆玉.乡村社会重修族谱现象的思考--兼论宗族意识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1996(06).

[3]庞国凭.谈宗族文化[J].中国地方志,2005 (05).

[4]冯尔康.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的特点及其原因--以清朝人修谱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作者简介:刘小燕(1995-),女,现为甘肃省兰州大学2012级社会学专业本科在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心理学、夫妻制建筑农民生存状况以及对农村丧葬仪式的田野探究等。

猜你喜欢

复兴
坚持自我本真 坚守中国道路
论古典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复兴
关于实体书店“复兴”的冷思考
从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汉绣复兴与传统文化回归
温州模式复兴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分析
儒学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