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之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索
2015-10-21吴锐
吴锐
摘 要:“五四”之后,现代诗歌开始自己的进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与古典诗歌的决裂。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高考指挥棒的回避,寓意的含混多变,都构成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被日益边缘化的缘由。现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美教育层面有重要的价值。高中语文教师须汲取传统诗歌教学的经验,从新诗“现代性”本质出发,创设欣赏诗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放的课堂中使学生初步形成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代诗歌;现代性;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35-04
一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认为培养人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诗歌有“兴观群怨”的教育功能,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并亲自删定《诗》作为经典教材,同时采用说教告知、答疑释惑、评人论事、雅言示读等方法来进行诗歌教学。日本当代美学家今道友信在《东方的美学》中提出:“孔子已经预感到诗的形象和象征性的语言的升腾的力量,预感到这种语言的飞翔的能力,已经感到只有使用这种语言才能使人的精神超越现象事物的限界,才能超越概念上的思考方法的平庸水准……”“诗艺术……可以突破伦理学的限界把精神引向更高的地方。”自孔子始,中国教育就重视诗歌育人层面的作用,将诗歌摆在教育体系的首位。今天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听到古典诗歌的琅琅诵读,但对于现代诗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轻视心理。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反思,为什么代表现代语言最高形式的现代诗歌会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一块撂荒的土地?
二
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高考指挥棒的回避,自身寓意的含混多变,都构成现代诗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被日益边缘化的缘由。“五四”之后,现代诗歌开始自己的进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与古典诗歌的决裂。新诗的产生更多是作为“白话文运动”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出现,其文学史的意义远大于自身文学价值。这种与传统相断裂的发端使得新诗可谓“先天不足”。此外,诗歌产生于田间地头,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的发生、发展、发达都和中国农耕社会密不可分。随着封建社会走到成熟期,城市得到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崛起,消费文化悄悄蔓生,勾栏瓦肆中的小说戏剧等表演活动渐渐瓦解着诗歌一统江山的文学世界。诗歌究其本质,并不具有都市社会的血统,随着都市社会取代农耕社会,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当下主要的文化价值。有人称现在是一个堆砌着“快餐文化”的“读图时代”,流行音乐、广告、影视节目,甚至是游戏日益取代诗歌曾经辉煌的地位,取得大众的青睐。这里的“大众”,包含了学生,也囊括了教师。新诗的“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状况与当下现代诗歌生态环境恶劣、传播机制的缺失互相作用。除此之外,现代诗歌的“后天发育不良”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因素——现代诗歌的理性鉴赏方法的缺失。
现代诗歌的理性鉴赏方法缺失的原因,有教材编排的问题,也有教师讲授的局限性问题。高中课本中的现代诗歌编排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德育”功能的强调超过“美育”层面的考虑,思想教育价值的提倡超过审美价值的引导。以苏教版为例,《语文》必修一课本的第一专题是“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食指《相信未来》、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等诗歌和杨子《十八岁和其他》、张洁《我的四季》、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散文组成。这样的编排有其合理之处,有着共同的情感价值指向,思路清晰,便于学生对专题主旨进行把握。但這是以牺牲对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分别进行分析为代价的。类似的还有必修三课本的第一专题“祖国土”。闻一多的《发现》、艾青《北方》、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和阿赫玛托娃的“十四行诗”《祖国土》以及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等课文编排在一起。 教师可能更多会以专题主要情感指向为重点,而忽略对具体文体进行艺术特征鉴赏这一重点。“诗言志”“诗缘情”是诗歌的两翼,如果常常重视其“言志”的功能而轻视其“缘情”的功能,诗歌教学就会失去平衡。苏教版教材考虑到此问题,以选修教材《现代诗歌选读》与必修课本互为补充,弥补了这个缺憾。此外,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代诗歌没有消衰,而是以化身为流行歌曲歌词的方式更加蓬勃地流行开来。细细揣想,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它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在编选教材的时候,能否选择一些适合高中学生年龄段的孩子所喜爱的歌词进入课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这样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来更好地探索现代诗歌的传承之路。
关于教师讲授的局限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讲授现代诗歌采用了和讲解散文没有太大区别的“五段式教学法”:1.作者介绍;2.创作背景;3.串讲诗歌;4.归纳中心思想;5.分析写作特色。诗歌的特色是“言不尽意”“言近旨远”,古典诗歌在长期的先贤解读下相对比较明晰,而现代诗歌凝练的表达、多角度的解读、诗歌的多重意蕴以及赏析标准的难以把握,都使得教师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尽意之言”倒不如“五段式教学法”保险可靠。这样的讲解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四平八稳,不容易出问题,但却扼杀了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甚至在教学中抹杀了现代诗歌本身的一些鉴赏系统上的独特之处。久而久之,若问起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感受,他们只会感觉茫然无措。教授现代诗歌,其一在于要紧扣“诗歌”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比如意象的分析、隐喻系统的结构,对于“诗眼”的分析,关键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中的修辞体系的解读等;其二,新诗与古代诗歌的写作有着不同的模式,无论是思维方式、感受方式,还是传达语言的方法都截然不同。因此,鉴赏现代诗歌须要引导学生与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在联系中进行区别,须要紧扣“现代”二字。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在《现代》杂志提到:“《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施蛰存关于“现代诗”的定义,成为后来的文学史研究者的共识。教师的鉴赏应该关注“现代情绪”、“现代的诗形”等现代诗歌的特质进行,在自由多变的诗形中体味作者多重的丰富变幻的情感意绪。
再次,高考指挥棒的回避也是现代诗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地位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诗歌意蕴之丰富之难以把握,导致对其理解的多重化,若将其纳入标准化考试,评分标准不易确定。鉴于此,大型考试对诗歌均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谈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多采取“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回避姿态,基础知识部分亦较少对现代诗歌阅读理解进行考查。即便出现,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给出一些对于诗歌主题和写作特色的选项,让学生辨别选择。这种题型考查的更多的是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与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这个考查目标有较大距离。也出现过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将现代诗歌放入仿用句式题型进行考查,或者印制一首浅显的小诗,让学生根据诗歌传达的情感来作文。虽然这样的作文题依然标明“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毕竟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值得提倡。高考指挥棒对现代诗歌的无奈回避,在学业负担并不轻松的高中学生的眼里,便是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导致了现代诗歌在中学校园的日益衰落,并间接导致大学乃至整个社会对现代诗歌的日益漠视。
三
从教师的角度考量,解决之道在于三个方面:加强教师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角色转变:由讲授现代诗歌转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设计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方式。
第一,教师须要增强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国内现代诗歌的生态环境和传播机制都不甚乐观,读者的阅读兴趣不高。即便是现代诗歌的研究专家,有时也被比作“蜻蜓点水似的滑行阅读”,或者被指责“过度阐释”。作为知识的传承和传播者的高中教师,须要在责任感的鞭策下,多读诗歌以及现代诗歌理论介绍性读物和诗歌作品的赏析性读物。用“文本细读”的功夫,积累现代诗歌的语感,培养对其的鉴赏能力。只有教师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钥匙”,在心底对现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由讲授现代诗歌转向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前文已描述部分教师在讲授现代诗歌时的五段式方法,这是扼杀学生兴趣的举动。教师的角色须要从知识的讲授者向鉴赏的引导者进行转化。在讲授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时,通常会有一种混淆,认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同出一源,那么它们的讲授方式是不是可以共通?两者自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比如诗歌意象的联想对于接近诗歌情感内核的作用等。但是前文已述,中国的现代诗歌是在与古典诗歌决裂的姿态中产生,无论是语言方式、思维方式、传情的手法等方面都分属截然不同的体系,鉴赏方法也自然不可以混作一谈,由现代诗歌的多义性、对于现代情绪的自由表达等特性决定,其鉴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人认为,对于以向外国诗歌借鉴产生的本质为“现代性”的诗歌,宜采用英美的批评方式。其实也不尽然,中国传统的直觉、“兴感”、顿悟等批评方法也可以对其进行批评,而且可以收获另一种视角的启发。关于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国外与国内的都可以尝试。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他们进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方法進行深入浅出的讲授,比如中国的印象主义批评方法、评点法,西方的社会学、形式主义、阐释学、现象学、神话原型、接受美学、结构主义、自然科学方法、女性话语、后殖民理论,强调文本细读的“新批评”理论等。教师如果能结合这些前沿的方法,做好诗歌的普及教育工作,在“无形”的现代诗歌中找出“有形”的切入路径,深入浅出地授“渔”予人,既解决了现代诗歌“教学难”问题,也能使学生收益良多、受益深远。
鉴赏的原则须注意,诗歌既要求甚解,又要不求甚解。对于关键的字句,自然最好是字字落实,以在“珠玑”般的字句中得出蕴含的“天机”。但是更多时候,只要沉浸于诗境,能够贴切地体会到诗人的心境和感受即可。所谓用生命感悟生命,将诗歌看成一个整体系统,得出整体的情感形象,悟出诗歌真精神。此外,因为现代诗歌形式上的灵活,每一首诗的鉴赏方式都可以不同。在鉴赏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面对的是语言高度凝练、意蕴非常丰富的现代诗歌文本。能够养成较为系统的现代诗歌鉴赏方法,形成阅读兴趣就是教学目的之所在。
第三,充分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功能。我们常把美丽的事物比作一首诗,美好的景色称作“如诗如画”,希望“诗意地栖居”。诗是美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诗美进行还原,甚至延伸,而不是用枯燥的知识对诗美进行抹煞。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做到设置美的导入情境、设置开放性的寻美课堂、设置书写美的练习。
其一,设置美的导入情境。教师可以选择和诗歌感情较为接近的音乐作为背景,以诗歌中的某一个美的基点入手,以优美抒情的开场语言来给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情绪环境,以此导入诗歌文本。
其二,开放性的寻美课堂。前面美好的音乐、富有诗意的课件画面、名家动人的诵读,教师充满诗味的引导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优美的鉴赏诗歌的环境。“开放性”,是指让学生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资料等方式,解决一些现代诗歌的术语名词和诗歌背景等知识。比如要介绍李金发,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什么是象征主义;涉及到普希金、惠特曼时知道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是感伤主义,什么又叫现代主义;在讲到阿赫玛托娃时,能够关注一些特殊的诗歌形式如十四行诗的美学原则是什么。开放性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做一些引导,如提出关于诗歌内容的一些既定结论,交给学生讨论,让他们从文本中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并要求在诗歌中找出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教师故意提出诗歌内容中没有,甚至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理解,交由学生讨论,这些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增强根据文本进行推理的能力,提升诗歌鉴赏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诗无达诂”,对于意蕴丰富复杂的现代诗歌,应该容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其多重含义进行解读,争取能够找到最符合作者思想感情的解读。关于“开放性”的寻美课堂,须要注意的是,在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进行自主鉴赏时,须提醒他们不可以为了接近“人本”而脱离“文本”。任何时候,紧扣诗歌文本进行分析,直面文本,都是最重要的。
其三,美的练习。可以分为课堂练习和延伸阅读。课堂练习可以就课堂鉴赏的诗歌进行评点练习、仿句练习,或者与课堂所讲诗歌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的诗歌进行自主赏析。延伸阅读可以由教师推荐,或者学生自主寻找读本进行阅读。
最后,如果说,现代诗歌的教学流程可以归纳为一个常见的图示:诵读——炼字——品味——体悟,我更愿意将此图示进行倒推:诵读——体悟——品味——炼字。我愿意将对现代诗歌的审美特性进行体悟放置于对修辞、写作特色等手法的分析之前。毕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更多地应该是在精神体验、生命体验上与作者达到共通,贴近作者的“现代情绪”。至于其写作的手法、“现代的形式”都是为作者的“现代情绪”服务的。在对诗歌有了相对完整的感性体悟之后,再对其写作特色等进行理性分析,可能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神奇的手法是怎样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作者的情绪优美、准确地传递给我们的。
参考文献:
[1]陈仲义.现代诗读解策略[J].名作欣赏,2008,(02).
[2]黄荣华.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9).
[3]林海燕.论新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新诗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4]林 玲.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D].扬州大学,2004,(05).
[5]涂元伟.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