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运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
2015-10-21黄素丽
黄素丽
[摘 要] 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是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 键 词] 班主任;激励;积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7-0075-01
一、了解学生个人需要是有效激励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的发生、发展具有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运用激励机制,要求班主任从研究和分析学生需要出发。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只有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才有去获得其他需要的动机。社交需要是人希望与他人交往,获得归属感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能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就会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创造条件发展,能够在新的平台上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学生群体也具有从低到高的需要。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因而需要激励在激励机制中是第一个要素。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以人的内部需要为依据,并以需要的满足来驱动个体完成某种行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找出激励因素来激发学生,就是要找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情感的激励因素。
在实践中我归纳出这几个激励因素:
1.自尊的需要。每个学生的自尊心都是很敏感很强的,不论是优等生还是问题生,他们都具有个人自尊,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才可能让学生充满自尊地学习。
2.情感需要。学生情感需要一般指向两个方面,一个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喜爱关怀,一个是希望得到同学的友谊温暖。这两个方面情感需要的满足可以极大地激发出积极性。
3.学习上的成就感。
4.学习上带来的愉快和挑战。
5.因学习成绩得到肯定而受到奖励。
6.个人未来发展的期望。
7.担任班、团、志愿者等工作而具有的责任感。
8.自我实现需要,学生愿意展示自己。
對学生产生激励作用的因素,还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人际交往满意度、幸福感、自豪感等因素。
二、班主任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使学生得到激励
1.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合理目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并指导学生行动。目标激励的关键是设置的目标能产生激励作用,因此目标的制订必须切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只有当学生认识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时,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习目标定得过高,就会高不可攀;如果学习目标定得过低,也不会起到激励作用。班主任应指导每个学生合理制定目标,包括职业目标、理想、学习目标,不要求高大上,符合个人实际就好。
2.表奖激励。学生总是期望能够在取得成绩之后受到表扬,受到认可,适当的表扬对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习成绩一定要与经常性的表奖制度挂钩。
3.制度激励。从制度上保证学生的积极作为得到相应的认可。动员全班学生参与,形成自励、他励、互励统一的局面,班级及每个学生考核要量化细化,即有付出就有回报。如《班级综合考核制度》《学生个人综合测评制度》等。
学生个人是否得到激励,不仅要看自己得到什么,还要与别人得到什么进行比较。当学习努力、成绩较好、经常受到各种形式的表奖时,心理平静,有公平感,会继续努力学习;相反,当发现比例不相等时,就会感到待遇不公平,内心不满,学习的积极性就差。
4.需要激励。深入了解学生的各种需要,包括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的需要。恰当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让激励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5.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物质性的奖励,如助学金、奖学金、奖品等,班主任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6.精神激励。精神激励要求班主任要关心、尊重、信任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工作成绩多肯定、赞许、表扬和赏识。与学生多交朋友,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优秀学生给予各种先进称号等。
7.活动激励。在开展活动方面要注意寓教于乐,学习活动、文体活动与交往活动、劳动性活动相结合。
8.合理运用惩罚和批评。
9.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劳动、卫生、技能、活动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来激励其他学生,给优秀典型展示自我的舞台。
总之,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特点,班主任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