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2015-10-21蒲玉秀
蒲玉秀
摘 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需要正视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凸显教学效果的学习。随着新课改和高效课堂的逐步深入,每位老师都力求在有限的45分钟之内,把一堂课课本内外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既要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又要教给他们学习方式,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从教多年来,我认为要凸显课堂教学效果,除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以外,更主要的在于方法的应用和引导,同时情感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课的有效与堂堂课的有效,需要一个磨炼过程。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想求知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顺势引导他们去求知探索,等他们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课堂教学就变得容易多了。
上好一堂历史课,首先课堂导入要做到“抢耳”“抢眼”“抢心”,要用最快的形式,突出重点,打动学生。例如,在教学“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以东西方探寻人类起源问题的神话故事作为导言,尤其是“女娲造人”,更能增加历史的神秘感,这样的历史课开始就强烈吸引学生,让其欲罢不能。上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堂课学生注意力分散、疲倦,甚至开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要求课程设计有波澜,能不时提出诱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观察中山靖王的金缕玉衣,再向学生介绍汉代玉衣使用的规制,学生自然明白诸侯都已经超越规制、富可敌国了,削弱封国势力势在必行,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被重新激发起来。课堂结束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拿破仑的文韬武略”后总结引导:“拿破仑不但有文韬、武略,更重要的是他传奇的一生,就是他的死也成为世界未解之迷,等待着我们当中的奇人异士去寻找答案,我们盼望着这一历史学家诞生的这一天的到来。”学习任务完成了,但学生的思维仍在活跃、仍在继续,或许兴趣会永远存在着。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关键。一堂课从导入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从合作探究到知识拓展,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就在于筛选出适合课堂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如时间分段,人物归类,事件找要素,地点找特征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可在以后的學习过程中总结、归类、提炼有效信息,这样会事半功倍,大有收获。
1.理清线索,整合教材内容
上九年级历史课,可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把容易理解的内容压缩完成,比如,“古老印度的抗争”和“‘解放者的风采”,大纲要求识记的内容不多,教材编排也很简单,一节课能完成。如,“疯狂的战车”和“正义的胜利”两节内容非常多,而正好又是重点,可以分割成三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让学生详细了解二战爆发到胜利的全过程,这样做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知识水平得以充分体现、尽情发挥。
2.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归纳总结,变散为聚,精练识记内容。如甘肃省张掖市2014年中考题“简答人权宣言的内容”,教材用了将近200字来阐述,学生要完全记忆有难度,将内容归纳为三点,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样总结简洁明了,学生容易识记。教师要把识记有难度的内容,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可化难为易。比如八年级下册讲到一五计划的成就时,如果总结编排成:“一汽一飞一鞍钢,三条公路通西藏,长江大桥在武汉,克拉玛依出油田。”四句话概括了一五计划的全部成就,而且很有诗歌的韵味,学生容易记住。
3.运用图表对比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
图表能提纲挈领地表列事物,既缩减资料的体积,又扩大对资料的记忆量。九年级历史会考,注重学生对比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如百家思想的争鸣、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三大资产阶级革命文献、两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等,在九年级综合复习时就将这些内容归纳为图表,这样对比不但给人带来视觉的美感,引起形象思维活动,更能使所要记的内容清晰、条理分明、有规律可循。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它包括:主动学习、及时完成学习任务、预习、认真听课、主动回答问题、多思善问大胆质疑、做笔记、课后复习、及时完成作业、阶段复习等。学生要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重点和关键,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在大脑中勾画图式。只有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才能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运用起来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总之,一堂高效的历史课,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只有和谐与默契,才能达到情感的共鸣,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和习惯思维能力的养成。做到了这点,才能体现历史是“察古知今,鉴往今来”的学问,更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学科。历史老师也会非常自豪、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