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课堂中的感性渗透
2015-10-21黄根联
黄根联
摘 要:新课改倡导教学应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方式。而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贯穿于高中数学整体教学之中,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鉴于此,通过对情感教育的概念及相关意义的分析,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融入情感教育展开深入的探讨,以期对高中数学教学实效的提升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中数学;理性课堂;情感渗入;教学思路
一、情感教育基础理论概述
情感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生存的基础,也是精神生活的支柱。情感教育指的是采取一些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在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可见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本质——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视度。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高中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期过渡至成年期,心理上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且时常伴随复杂多样的心理矛盾,自我意识增强,虽积极主动却精确度不高;虽富有自制力却极易冲动。由此,在这一时期将情感教育融入其数学学习,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1.开拓了教学方法
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和情感关注度的提高,能够促使师生互动更为频密。当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兴趣爱好,便能根据这一实际状况与个体差异来不断调整、完善教学方案,最大化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此营造数学课堂高涨的学习氛围。情感教育的贯彻和落实,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走出了教师授课、学生记笔记的枯燥课堂。
2.更新了教学理念
“情感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让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心理、情感的关注。正如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一样,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传统“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难以充分吸收课堂所教内容,更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与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相符。
3.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导致数学的学习效率非常低。而“情感教育”的渗入不仅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完善师生关系,还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使“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得以摒弃,为学生创设自主发挥的空间。
三、高中数学课堂与情感教学的相融
1.引导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内容,并采用鼓励、表扬等方式,让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逐步开解其对数学充满抵触的心理,使其找回学习的主动地位,在潜移默化中塑成数学意识,不再把学习当作任务,不再把数学当成负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2.换位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多以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反思,譬如自己是学生,能否记住课上讲解的知识;自己是学生,能否快速完成作业,作业是否造成过度学习的压力,由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结合专业,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是高中学习的必修基础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更为严谨的逻辑思维,以便在更多学科中的更广泛应用打下基础。所以,教师不仅要专注于本学科教学的点与面,还要将数学知识拓展至其他学科,使之结合共促,合理安排数学教学任务,并作出适当的延伸与裁剪,使学生得以在数学课堂上找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同时,还应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借助生活中的实践运用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增进交流,深化学生的数学情感
情感教育是促进师生沟通的渠道,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应一改往昔“高高在上”的形象,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在与学生交流学科知识之余,还应多关心学生的生活方面,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更乐意投身到数学学习中。
5.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与能力特长,教师不能以成绩为由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培养,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予以不同程度的辅导。比如,布置不同难易度的课后作业,对后进生安排一定时间的课外补习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充分重视下,激发上进心,凭借自身的积极性,自主加入到数学学习中。
四、高中数学课堂实施情感教育的总结评价
综上所述,教师与学生能够在情感教育中快速建立情感交流的枢纽,形成积极的互动与反馈,由此演绎成一种相互的信任、尊重和依赖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同时,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学效果“质”的提升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谭开举.“情感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學咨询:教育科研,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