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015-10-21布祖热木拉提1祖丽皮亚不尔阿尼2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心律失常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布祖热?木拉提1 祖丽皮亚?不尔阿尼2

【摘 要】目的 探究将循证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复窦率更高,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的卧床及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复窦率。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1],主要是因持久并且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质量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我院特研究将循证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对照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52.32±4.45)岁;体重54~85kg,平均体重(67.89±9.67)kg;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4.12±3.24)岁;体重55~83kg,平均体重(68.21±10.18)kg;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该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

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相互的对比。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并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患者的突发情况做及时处理。

观察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查找相关文献,在有效文献的基础上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制定可行的护理方案。一、严密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发7至14天内易发心律失常,且多见于病发24小时之内。因此护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当患者出现乏力、头昏、昏厥等症状时,应立即通知主治医师进行治疗。二、严格控制诱发因素。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医护人员应严格控制家属的探视时间及探视人数,保持病房内的干净及温度、湿度的稳定,确保患者的舒适度。三、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并发症的发生往往容易产生紧张、害怕的心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优良的护患关系,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

1.3 評价方法

观察并且记录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复窦率。

1.4 数据统计

均采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独立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复窦率更高,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卧床时间、

住院时间、复窦率对比结果[( s),d;n(%)]

组别 例数 卧床时间 住院时间 复窦率

观察组 30 2.76±0.54* 10.78±1.01* 28(93.33)*

对照组 30 5.45±1.20 17.67±2.95 22(73.3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一种严重类型[3],主要临床症状有胸痛、心肺栓塞、发热等,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会使病情恶化,还会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且患者病发后死亡率较高[4]。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同时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循证护理主要是通过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循证应用四个过程组成[5],医护人员首先要观察并发现问题,根据问题进行文献查找,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及技能、患者的切实需求等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措施,例如本次研究中,医护人员通过严密关注患者的病情、严格控制诱发因素、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心理疏导等为患者进行循证护理。

在本次研究中,将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与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复窦率更高,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合本次研究得出,循证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的卧床及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复窦率。

参考文献:

[1]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3):148-149,152.

[2]吴美玲,许秋嫦.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9):150-150,152.

[3]田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207-208.

[4]谢桂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8):572-572.

[5]鲁登桃.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35):163-164.

猜你喜欢

心律失常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